蔣騰慧
(靈川縣中醫院,廣西 桂林,5412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中簡稱為肺心病,常見且多發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絕大多數患者因肺心病出現急性加重而引起呼吸衰竭伴右心衰,最終加重病情,情況嚴重者可出現死亡。傳統中醫學中將肺心病歸屬為“肺張”、“喘證”等范疇,將其病因認定為心肺腎脾受損,肺部是其主要病位,與“腎”、“脾”、“心”等臟器關系密切。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肺心病的相關研究中已獲得較為顯著的效果。據馮研等[1]學者研究表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傳統中醫治療能夠有效延緩惡化程度。現圍繞肺心病患者應用中醫藥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闡述如下。
臨床急性加重期的肺心病患者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內生之痰飲瘀血與外至風邪互結,當患者病情加重是應當依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重點解決患者喘息、咳痰以及咳嗽的標志性問題[2-3]。
1.1 中藥湯劑治療 臨床學者通過結合患者實際病情[4],對于患者開展辨證施治,將患者病情分為以下證型:(1)小青龍湯加減方治療寒飲伏肺證;(2)麻杏石甘合葦莖湯加減方治療痰熱壅肺證;(3)滌痰湯加減方治療痰迷心竅證;(4)羚角鉤藤湯加減方治療陰虛風動證;(5)真武湯加減和濟生腎氣丸方治療脾腎陽虛證;(6)生脈散加味合或參附龍牡湯治療元陽欲絕證;(7)小承氣湯加減方治療陽明腑實、痰熱雍肺證;(8)二陳湯加減方和三子養親湯方治療肺氣上逆、痰濁阻肺證;(9)補陽還五湯化栽治療水飲凌心、氣虛血瘀證;(10)金匱腎氣丸和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脾腎兩虛、腎不納氣證[5]。有學者通過對患者證(類)型分類并予通氣湯(桑皮、瓜蔞仁、茯苓、桔梗、大黃、蟬蛻、葶藶子、半夏、丹參、川貝、五味子、麥冬以及黃芪)加減[6],如:(1)在通氣湯基礎上加用小青龍湯治療痰飲內停、外感風寒證;(2)加薏米、桃仁、冬瓜仁、元參、蘆根、杏仁、魚腥草、生石膏以及麻黃治療痰熱雍肺、外感邪熱證;(3)加車前子、豬苓、澤瀉、桂枝、白芍、陳皮、干姜、附子,去川貝、瓜蔞仁以及半夏治療水濕浸滯、脾腎陽虛證;(4)加灸甘草、萊菔子、遠志、厚樸、蘇子、沙參、黨參治療肺氣雍滯、心肺氣虛證;(5)加酸棗仁、三七、赤芍、當歸以及黨參治療心脈閉阻、脾氣虛弱證;(6)加甘草、生姜、大棗、厚樸、桂枝以及白術治療阻遏心肺、脾虛飲結證;(7)加車前子、澤瀉、丹皮、熟地、山萸肉、肉桂、山藥、附子以及紅參,去川貝、瓜蔞仁、半夏治療心氣不足、腎不納氣證;(8)加灸甘草、遠志、石菖蒲、代赭石、黨參、膽星、鉤藤、全蟲、生地以及白芍治療痰擾心竅、肝風內動證[7-8]。通過結合患者病情采取適宜的治療措施,可有效提高臨床總體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恢復病情,另對患者PaCO2、PaO2等指標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可有效調節免疫球蛋白水平[9-10]。
1.2 中藥針劑治療 學者通過對肺心病患者靜脈滴注川芎嗪注射液發現[11-12],該藥物的應用能夠有效減低患者D-二聚體以及腦鈉肽的水平,另加以紅花注射液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定量、血漿粘度、血纖維蛋白原、右心室、平均肺動脈壓以及動脈血氣和心功能。
肺心病緩解期患者主要治療原則以“緩則治其本”為主,較為注重脾胃功能的調理,以確保后天之本,治療目的在于減低患者疾病發作次數,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13-14]。有學者通過對緩解期的肺心病患者實施益氣活血湯治療,有效提高了臨床整體治療效果,改善機體各項炎癥因子,顯著降低患者病情復發的風險,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為患者病情恢復奠定基礎[15]。
中醫治療肺心病患者主要以金水相生、補腎健脾、培土生金等方式治療,以此達到減少疾病發作,改善臨床癥狀和心肺功能的目的,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延緩病情惡化。但目前由于絕大多數臨床醫療學者所采取的樣本量較小,臨床研究基本以個人經驗為主,無法統一辯證分型,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對此臨床需作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