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莎莎
(蒲廟鎮衛生院,廣西 南寧,530200)
目前臨床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性肺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等肺系疾病采用的多采用西醫常規療法,但是療效并不顯著且容易復發[1-2]。隨著中醫藥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越來越多的中藥方劑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治療中。本研究針對近些年臨床關于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用于各種肺系疾病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為今后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1 二陳湯 二陳湯是由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生姜、烏梅等6味藥物組成一首著名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3]?,F代藥理研究證明二陳湯中陳皮煎劑可發揮多種作用(如擴張支氣管、刺激性化痰、增強心肌收縮力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橘紅可起到抗炎效果,茯苓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其同樣具有多種作用(包括增強免疫、鎮靜、抑制胃酸分泌、強心等)[4-5]。甘草煎劑能夠發揮抗炎和抗變態反映、止咳及解除支氣管痙攣等多種的功效。
1.2 三子養親湯 三子養親湯出自《韓氏醫通》,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組成,主要起到化痰降氣平喘作用[7]?,F代藥理學研究指出,蘇子可以抑制大腸菌及葡萄球菌等多種病原體繁殖,同時還可避免支氣管腺體大量分泌痰液,具有緩解支氣管痙攣、抗氧化等作用;白芥子具有強效祛痰作用;萊菔子主要成分為萊菔素,其能夠有效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繁殖;同時還對鏈球菌、化膿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體生長起到抑制,且對降低肺動脈高壓具有一定效果[6]。二陳湯與三子養親湯合用,方中半夏辛溫性燥,燥濕化痰,降逆和胃;茯苓健脾除濕,濕去脾旺,痰無由生;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功效為化痰降氣平喘;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化痰,有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之意;杏仁主要功效為利氣滌痰;黃芩可清熱解毒;炙甘草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7-8]。全方肺脾同治,共奏化痰健脾,降氣平喘之功效。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中的君藥為法半夏,具有濕以化痰的作用,臣藥為橘紅,起到了順氣化痰的功效,而茯苓、甘草和白芥子等能夠起到溫肺化痰、健脾除濕和止咳的作用,蘇子則有助于患者通便[9]。從而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肺動脈高壓,具有顯著的消炎、祛痰、抗氧化和擴張支氣管的作用。祁云霞、吳美萍、鄧順娟[10]等人報告顯示,采用中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的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后12d癥狀積分、肺功能(FEV1預計值百分比及FEV1/FEC)、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等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1%,顯著高于對照組65.7%;咳嗽、咳痰、喘息等中醫癥候積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王曉娟[11]等人研究還指出,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有助于患者肺部功能恢復,促使其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緩解;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緩解患者以及家屬的負面情緒,減輕其經濟壓力。
2.2 老年性肺炎 根據徐佳娜[12]等人研究顯示,其選擇80例老年性肺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采用常規治療(對照組)與二陳湯聯合三子養親湯(實驗組)治療,結果發現實驗組患者療效、不良反應、死亡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實驗組白細胞數、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數值顯著優于對照組。
2.3 慢性支氣管炎 藍日勝、張才來、曾憲輝[13]等人觀察64例痰濁阻肺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后發現,給予抗感染、止咳祛痰及解痙平喘等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2周血清炎性因子WBC、CRP及TNF-α水平相比治療前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更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二陳湯藥方加減屬于濕痰基礎方,可適用于臨床熱痰、寒痰等各類痰癥治療,因此針對肺系疾病具有良好效果。二陳湯的研究熱點亦是以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而因各種原因致呼吸系統疾病愈為高發,所以更為突出。三子養親湯主要起到降氣、化痰作用,與二陳湯聯合使用不僅能夠標本兼治,還能夠促使患者臨床癥狀快速緩解,廣泛應用于疾病發作期(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但關于其具體作用機制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