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中心小學 梁細勤
從新課標來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需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主動積極地去理解和體驗文本,針對文本進行感悟和思考,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但如何做好個性化閱讀教學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閱讀是什么?閱讀是一個過程,一個人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以及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手段。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當然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課占用的時間是最多的,具有明顯的核心地位,但閱讀課卻存在高消耗低效果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術界和廣大一線教師也在努力進行研究,但是研究方向集中在閱讀方法的培育上,而對閱讀觀的改造并不顯著。具體而言,教學當中還秉持著還原主義的閱讀觀,即要去找到作者的意圖,厘清作者的思路,這樣就把語文的主觀性變成了人為的客觀性,有一個唯一的答案。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是一種閱讀觀念上的更新,即個性化閱讀觀。具體來說,閱讀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個性與個性交融的過程,在閱讀作者創造出來的世界時,也是在認識自己的世界;在尋求理解作者的世界時,也在理解自己。所以個性化閱讀是在閱讀活動中,讀者在一定語境下與文本展開對話的個性化活動,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文本的主觀性是很強的,如果刻意地去追求一個唯一的答案,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傷害,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從當前的教育理念來說,這種情況是嚴重錯誤的。
所以,個性化閱讀是對閱讀本質的一次主體性的回歸,因此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要回歸本真,讀必須回歸文本,讓學生與教材對話,讓學生直面文本敢于去提出疑問。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構建是通過認知、質疑、再認知、再質疑的循環過程構建起來的,知識體系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所以質疑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必須建立在本文之上,以文本為依托,圍繞文本的內容來展開,這樣可以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培育思維本質上是要擺脫對學生思維上的束縛,讓學生走近作者,走入作品,在讀中體會人生浮沉、社會百態、良善丑惡,這些才是語文課堂的本真。
沒有學生參與的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就沒有思維碰撞的火花,缺少了靈魂與靈魂的溝通。依托課標的理念,閱讀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如何去構建個性化閱讀,實現多元化閱讀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課標當中的一個特別關鍵的點,對于語文課文來說,編排進教材的文本是新課標下的產物,是對新課標理念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語文文本的詞語、句子或者是段落都是一種寄托作者若干意義的符號,而讀者因為經驗能力的不同而會對這種符號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對于學生而言,就是要發揮主體性,真正自主地閱讀,真正立足于文本,與教材對話,與作者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挖掘;對于學生而言,因為閱歷、認知基礎等方面的局限,有時在閱讀文章時很難找到突破口,通常都會模糊地去意會文本,游離在文本之外,這樣并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教師而就需要依托生活,通過巧妙地設問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激發學生質疑,然后去主動釋疑。如《養花》(老舍)一課,教師和學生一同去感悟老舍的養花樂趣,并通過巧妙地預設問題,如為何憂、淚、喜、笑都是養花的樂趣,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文本當中去探索,然后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只需要傾聽學生的觀點,一個學生說完,另一個學生接著說自己的觀點并且要去回應前一個學生的觀點,這樣就產生了思維的碰撞。
語文文本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和空白,這是語文具有主觀性的重要體現,小學高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是有限的,但并不是說沒有經驗,也就是閱歷有限。而閱歷有限,在閱讀文本中會產生比較典型的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情況,對文本的理解模糊,對于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實際上是不利的,因此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合作、質疑、探究的理念,鼓勵學生敢于去懷疑去批判,培育學生思維。實際從現有的教育理論來說,教學的過程就是認知學習、質疑、主動探究、再認知、再質疑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隨著不斷的質疑與探究,知識儲備在增加,對世界的認識也在增加。
例如:《橋》一課,閱讀教學中始終圍繞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感悟老漢的英雄人格時,大膽鼓勵學生去文本中質疑、探究,教師并不需要去著重地講解,只需要深入學生小組中,適當給予引導,并且參與學生的討論即可。這個過程實際上和上一節中提到的教學過程是一樣的,就是利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去回顧自身的學習經驗以及生活上的經驗,并從生活上的經驗總結提煉與文本類似的情境,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這里要特別注意生成性,現代的課堂是生成性的課堂,注重生成性,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而學生的質疑就是課堂上生成的問題,這是學生思維的一種釋放,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體現。雖然最終得到的結論可能會一樣,但所選擇走的道路卻不一樣。
閱讀積累是個性化閱讀中很關鍵的一環,比較粗淺的看法是,因為學生生活閱歷有限,閱讀文本實際上也是一個增強對世界認識的過程,通過大量閱讀,能夠增加一定的閱歷和經驗。課標倡導培育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因此要延伸課外閱讀和經典閱讀,鼓勵學生建立閱讀記錄卡,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制作這一記錄卡,并且形成閱讀筆記,一個星期組織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會,定期組織開展朗誦、讀書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這可以幫助學生在細讀文本時,挖掘出文本的深度和廣度。這里要注意切忌出現作品崇拜、作者崇拜等錯誤思想,不能去人為地拔高文章的思想境界。學生的感悟是什么樣的就是什么樣的,最好是引申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把知識映射到生活經驗中。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閱讀積累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因為生活閱歷短時間內是很難提升上來的,通過閱讀積累,卻可以短時間內積累起比較豐富的經驗。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閱讀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讀的效果不理想,那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不會深刻,而缺乏個性化的閱讀,則閱讀中缺乏思維的碰撞,不僅僅是學生與文本作者思維的碰撞,還有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所以個性化閱讀很重要,本文提供了一些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