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第七小學 吳楠楠
就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要想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融入德育教育的培養內容,不僅要深度挖掘教材、將課本與德育融合,還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并且教師應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以德育教育為基礎,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地設計一些德育教育的滲透性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傳統道德觀念與現代語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人的道德品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或者說,雖然人有至善的善根,但是這一品德是需要后天努力培養的。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幫助他人、怎樣規避一些風險,并且成為更為無私的人,為集體奉獻一定的力量,成為對社會和家庭有用的人是極為重要的。
之所以應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滲透這些必備的德育教育觀念,是因為這些也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德育觀念,日常的耳濡目染是教師和學生同步成長的過程,而教師為學生提供道德品質提升的平臺,借助語文閱讀理解的內容使學生的認知更為深刻。事實上這是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雖然不能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直接對學生進行道德理論的灌輸,但是卻可以借助一些經典的文章和內心的感悟,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的德育理解,更重要的是,這種潛移默化的感悟實際上往往更有效果,直指人心。
小學語文課本精選了許多情感豐富、寓意深遠的文章,多重類型,多種風格,并盡可能在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內,讓他們領會到人文藝術美,并逐漸提高文學素養。借用美學的觀念,從對人、物、景、事的描寫中逐漸過渡到思想教育,再慢慢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里的教育意義。教師要注意在講授新課的時候,不能僅僅講授書本里面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要擴展學生的見識,用見識來提升其修養。在備課時,教師要多查一查與教材文章內容有關的材料,盡可能地挖掘教材內容,豐富文章的表現形式。除了要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的課內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還要充分融合思想教育內容。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德育與書本理論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不只是教學必學學科,還是集文學素養培養、工具應用、知識擴展于一體的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容及內涵隨著社會背景變化,一直更新換代與拓展延伸,小學語文新課標將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教學的中心之一,而不是附屬內容,所以應在課程進行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盡可能從多個角度解讀,找尋合適的切入點,將教材內容與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不空泛地說教,不枯燥地講授課本。
例如:第九冊的《七律長征》,教師可將查詢到的史料與詩歌內容結合,擴展一些影音資料,讓學生更加切實地感受到紅軍漫漫長征路中遇到無數艱難險阻但仍不放棄的英雄氣概與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把當時的歷史實況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發揮想象力,重現情景,讓學生不再覺得書本上的理論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借此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樂觀,不畏艱難險阻,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
教學中要重視情感的交流,因為知識是種子,而情感是肥沃的土壤。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含有豐富的情感,化作者情為己情,做好作者和學生之間情感傳遞的紐帶,以情促德。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親情、友情、恩情等多種情感的理解,以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還要求教師擁有較強的責任感與職業精神,正人先正己,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用積極樂觀的教學方法代替批評與指責,重視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精神。教師要具有廣闊的心胸和包容度,對學生一視同仁且能因材施教,兼顧周全,主動為學生解憂,公平,慈愛。與家長有良好的溝通,將校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言行引導也十分關鍵。學校教育的價值在于教書和育人,明理學識很重要,德育教育也萬萬不可缺,并且要滲透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言行引導就十分必要。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美德,但是很多小學教師只是將勤儉節約掛在嘴邊,涉及一些農民的辛苦,對小學生來說,這些過程都比較遙遠,學生也很難感同身受。因此,教師需要多方面思考如何保證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平時要教育學生時刻遵守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并且從最基本的儀容儀表與文明禮貌抓起。例如:不在公開的場合吵鬧,不在公共設施上亂涂亂畫,從小練習垃圾分類。共同遵守紀律和校園規則,保持優質的環境與秩序,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為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水平。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論語》經典時,可以在為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講解后,再為學生補充講解一些關于儒家中“德”“孝”“禮”“儀”的內容,在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中一些“仁義”“道德”的理念。小學生正處于“三觀”建立的基礎時期,但是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三觀”培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進行闡釋和表達,不僅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其中的思想觀念,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通過在核心素養教育觀下,充分地利用當下具有的條件,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既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鍛煉學生進行科學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在今后以正確的價值理念學習、生活。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德育教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更加明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們發現,與以前相比較,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會更多地把德育教育運用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促進小學生在思想進步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培養其過硬的品質和素養,并且提升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