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灣恒興小學 周 輝 劉衛珍
開展學生自治教育,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新教育的召喚。幾年來,我們結合新園區小學的特點,進行了開展“學生自治教育”活動的可行性與前瞻性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新區新園區小學特點,闡述學校開展學生自治教育的可行性與前瞻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新園區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力度加緊進行。伴隨著新園區建設,新園區小學也應運而生。新園區小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新時代的特色。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旗幟的引領下,小學教育不僅僅是基礎性的文化教育,而且是前瞻性的育人教育。當代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而且還要有生活的自理能力、規則的自律能力、發展中的自強能力。當代的小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既要有專業的技術特長,又要有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
(二)具有新園區的特色。新園區之所以“新”,主要體現在園區建設的布局之新、園區經濟發展之新、園區文化教育的集約之新。新園區小學作為園區建設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始終堅持把服務于園區建設、服務于園區整體教育放在首位。因此,新園區小學既是教育中基礎的基礎,又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后續力量。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新園區小學具有鮮明的園區特色。
(三)具有新教育的特色。新園區小學堅持改革創新,不僅要創新教育理念,而且要創新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方式引領學習的全過程的主動學習。所以,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自治教育,最初是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一百多年以來,教育雖幾經變革,但“學生自治”教育的理念始終沒有變。具體地說,學生自治教育的內涵主要表現在:
(一)教師在學生自治教育中的主導性。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師的主導性又表現在教育思想的先進性、教育觀念的時代性、教育方法的創新性等方面。既要做到導而有序,又要做到導而有效。
(二)學生在練習自治中的主體性。學生自治是練習自治,練習自治的主體是學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學會練習自治的方法。因此,要讓學生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接受美育熏陶、接受新的學習方式;在日常的人格教育中,學會堅強、學會勤奮、學會揚長避短;在自主教育的價值引導中,讓學生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
(三)活動在學生自治中的實踐性。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自治是學生練習自治,既然是“練習”,就必須有多樣性的實踐活動來支撐。學生在富有啟迪的活動中,學會合作學習,學會相互關心,學會遵守規則,學會經驗共享,學會自主構建。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懂得分享;在相互關愛中,懂得融洽;在遵守規則中,學會自強;在經驗共享中,學會尊重;在自主構建中,學會創新。
由于教育的基礎性、受教育者的可塑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教育途徑的多樣性等特點,學生自治教育不僅重要,而且可行。具體表現為:以自立為主導、以活動為載體、以互動為中心、以評價為手段,重視對學生自治能力的培養。
(一)以自立為主導。由于受教育者正處于啟蒙階段,具有可塑性強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從多方面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即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學習上的自律能力、心理上的自信能力、活動中的自強能力。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理、自律、自信、自強是自立的行為特征。
(二)以活動為載體。肖川在《教師:與新課程共成長》一書中指出:“要充分發揮活動課的課程價值和育人功能,使學生適應新時期知識體系不斷分化與綜合的趨勢,密切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解決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無限的知識內容之間的矛盾,真正改變教師居絕對支配的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缺乏學習主動性的現象,就必須在吸取活動課程的先進經驗、彌補其不足的基礎上,確立一種實踐的、綜合的知識觀與課程觀,由形式上的活動課走向反映社會要求與學生個體需要完全統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在這里,肖川以教育面向世界、教育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指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價值與育人功能。正是從這點出發,我們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這里所說的“活動”,除了課內教學活動外,還指課外實踐活動。課內教學活動包括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活動過程、展開獨立的自主學習活動、分享合作學習的活動成果等。課外實踐活動主要包括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活動、讀書讀報活動、手工制作與科學小實驗活動、文藝與體育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等。之所以提倡“以活動為載體”,是因為這些活動具有課內與課外互補的特點,具有資源的開放性與信息共享的普惠性特點,具有實踐操作與思維創新雙重轉化的特點。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現成的知識,而且是新鮮的經驗。而這種經歷和經驗,對學生自治能力的培養,不僅具有即時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長遠的教育效應。
(三)以互動為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 年發表的《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行動口號,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從而能承擔各種不同的社會責任。這里,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揭示了教育的內涵。“教育即解放”,解放什么?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的小手動起來;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的小嘴說起來;解放兒童的“腦”,讓他們的大腦活躍起來。因此,以“互動”為中心,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促進兒童的空間想象能力,有助于發展兒童的實踐創新能力。而語言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過程,正是學生自治能力的逐步形成的過程。
(四)以評價為手段。促進學生自治能力的發展,評價是手段。它有助于學生反思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把外部的評價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三方面。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定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兩種。從某種意義上說,過程性評價比定性評價更為重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過程性評價突出的是即時性評價與細節性評價。可見,只有將定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檢測學生自治能力的發展成果,才能及時地促進學生自治能力的持續發展。
展望學生自治教育的前景,應該說是充滿希望與活力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生活上自理到紀律上自律,從紀律上自律到學習上自強,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弘揚和獨特性的彰顯。
(二)學生從“他治”到“自治”,是一種思想與觀念的更新過程。“他治”更多的表現于“被人治”,“自治”更多的表現于“自覺治”。新教育呼喚學生嚴以律己,努力拼搏,勇于創新。只有如此,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三)教育學生自治,重在價值引導。價值引導體現著社會的意志,體現著教育的性質,體現著教育者的教育意向,體現著被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價值引導要通過活動的設計、教育情境的創設、教育方式的選擇來實現。從而使兒童先天具有的素質得以發展,潛能得以發掘,能力得以發揮。
(四)教育學生自治,不可忽視主體性人格的生成和主體性人格的確立。教育學生自治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能力,激發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彰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精神。學生只有具備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己教育自己的意向,自己轉化自己的方法,才能實現個體的人生追求。當全體學生都在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學校教育才能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的競爭氛圍。
(五)學生自治教育,教育是手段,學生自治是目的。學生自治不能無師自通,而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來實現。教育理念的先進性、教育手段的多樣性是學生自治教育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要用新教育的理念來啟迪學生的思維,用新教育的手段來開拓學生的視野,用新教育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六)教育學生自治,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遠遠超出了生物學上“生存”“活著”的意義,而且有深厚的文化旨趣與價值內涵。因此,生活既與目標追求相關聯,又與個性發展相關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關注學生的活動空間與生活情境。因而,學生自治教育要與學生的經歷、體驗、經驗密切結合。只有這樣,學生自治教育才會有發展的空間,才會有生成的土壤,才會有廣闊的前景。
綜上所述,開展學生“自治教育”,既是學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責任與擔當;既是新教育的呼喚,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