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曹智琴
以網絡為資源的德育實踐研究是對德育教學方式改革的一次實踐探索,對提升中學生的人格素養和陶冶情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很多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成果不甚顯著的現狀之下,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資源的蓬勃發展,尤其是直播類軟件的興起,再加上媒體娛樂產業的推波助興,我們問問自己的學生,就像幾乎人人都用淘寶、微博、微信一樣,學生幾乎人人都是網絡在線“直播者”,不少學生羨慕甚至向往做“網紅”。生活越來越便利了,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了,教師的學歷越來越高了,學校設備越來越先進了,家長越來越舍得投入了,為什么孩子的學習反而越來越不主動?為什么孩子對手機愛不釋手甚至入迷,卻對老師指定的學習書目敬而遠之?為什么網絡詞匯越來越多地進入學生的口頭語言甚至書面作文中?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正面說教為主的德育教學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對于學校德育管理者,尤其是一線班主任來說,順應變化、順時而動、順勢而為,才有可能有所作為。
“以網絡為資源”指互聯網和云教育背景下的可供利用借鑒的教學資源。形式上包括網文、短視頻、慕課等課程資源,QQ、微博、微信、釘釘等電子虛擬社區……
“德育教學”指學校、班主任進行的德育教育內容及方式,地點可以在傳統的學校教室,也可以在虛擬的電子社區。
“實踐研究”側重指學校、班主任進行的德育教學案例等實證研究,形式方面含線上線下的班會課、直播課、班級及家長QQ 群、微信群等。
從2017 年開始,全國各省市開始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進行融創結合的智慧共享虛擬社區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新教學信息技術時代已經到來。云教育技術、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的日趨成熟,使得我們要在德育教學、管理方式上與新技術接軌,改革傳統教學管理方式。如以中學生的智能手機為例,智能手機大多被學生用來玩網絡游戲,不節制的手機游戲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社會上甚至有“一部手機毀掉一個孩子”的說法,家長談手機而色變,很多學校采取嚴禁學生帶手機入校的做法。這種強行人為禁止的做法收效甚微,手機濫用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與其圍追堵截,不如因勢利導。如現在碎片化閱讀成為學生普遍的閱讀方式,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出現給碎片化閱讀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針對這種現狀,將智能手機等網絡資源應用到德育教學與管理中,利用手機終端,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學生網絡管理,使得網絡和學生管理,科技和德育和諧地結合起來。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并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拓寬學生的受教育途徑,同時,還可以搜集豐富的生活化案例,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注入生活化元素,促使德育活動更具真實性和科學性。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通過網絡資源,搜集與之相關的材料,錄制主題微課,讓學生調動自己的視聽感官,看到生活中的體現“愛”與“感恩”的真實案例,為學生帶來更加真實的觸動,促使其獲得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進而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全面提升道德修養和德育效果。
1.有利于緩解各級各類學校應對新信息技術時代的德育管理方式革新的壓力
面對新信息技術時代的沖擊,德育教學管理方式的革新要求使得很多學校在實際行動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管理上的硬件設施的投入上顯得尤其不足,政府加大德育教育投入需要時間過程,但信息技術革新不等人,只有突破了這個瓶頸,才會占得學生管理方式變革的先機。
2.為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供正確的指引,讓他們獲取有價值的成長信息
一方面,青春期的學生叛逆心理較強,并且希望獲得來自外界的認可。在傳統的尊師重道思想影響之下,德育管理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即喜歡居高臨下地教育學生,雖然樹立了班主任在學生中的威嚴形象,但是面對這群思想獨立、追求自由的00 后時,班主任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青春期的學生往往比較叛逆,一味的壓制只會讓他們越來越逆反。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我們更需要根據學生的狀態來及時跟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關心和愛護他們。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學生網絡成癮的問題。網絡帶給我們生活極大便利,同時也讓部分學生在網絡中漸漸迷失方向。處于成長期的學生自制力稍差,如果缺乏及時、必要的上網引導,會影響學習,甚至走上歧路。當前,就有部分學生通宵上網、上課時玩兒微信、玩兒游戲等沉迷網絡的現象發生。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病毒等充斥網絡,一不小心就會中招。網絡是把雙刃劍,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接受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給學生帶來的危害。
當前,中學生疲于應對各科作業和考試,課余時間本來就少之又少,閱讀時間和閱讀質量堪憂。班主任應先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再投放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優質的網上閱讀,經過班主任日常的指引和規范,讓學生學會在龐雜的網絡資源中獲取有價值的成長信息,促進中學生人格素養的提升和性情的陶冶。
1.收集相關網絡資源材料,進行分享、創作有關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類德育教學內容
利用手機終端,通過微博、微信或者其他各類APP,收集相關德育管理的材料,進行分享、創作有關話題的德育教學管理內容,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樹立正確的班級輿論。例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實施思想教育工作,通過群組來下達一些班級新動態:臨近元旦讓學生們準備一些表演節目;春節期間通過群組發送誠摯的節日問候;給學生共享一些優秀的聽課筆記、讀書筆記、經典教案、視頻類文件等等,讓學生實現線下學習與線上交流的同步。又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愛國情懷的電影、音樂,為學生們播放,讓其觀看欣賞。此外,還有現代生活中具體到個人、團體的愛國主義事件,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和熏陶,要比教師直接進行說教更有說服力,當學生受到生活中的事件的影響,就能夠從心中迸發出更加濃厚的愛國情懷,這樣一來,有利于學生把愛國之情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為,積極落實于實踐之中,積極踐行愛國之舉。總之,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促使德育過程更加順暢自然、高效科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師開展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2.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讓學生教育學生,讓德育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對于收集、分享、創作的相關話題的德育管理內容,引導學生在班會課上進行討論、點評。引導學生共享一些優秀的名人事例、優質的學習筆記、經典學案、視頻類文件等等,讓班級學生實現線下學習與線上交流同步進行,學生互通有無,這樣既促進學生學習,又增進了學生友誼,在閱讀、梳理材料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提升自我修養。如分享一些勵志美文,鼓勵學生以昂揚的姿態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通過微博、微信等途徑給學生分享一下高效學習的方法和建議,培養高效優質的班級學習團隊,帶動更多的學生加入學習隊伍;鼓勵學生用郵件的形式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把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惑和困難及時跟老師進行溝通。
3.引導學生家長參與到德育教學管理工作中來
網絡為家長參與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除了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方式,教師還可以與家長隨時隨地進行溝通,既可以多人一起溝通,也可以單個溝通,班主任與家長的隨時溝通,一方面可以讓家長隨時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信任,方便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課堂、電子學檔、網上課外活動、虛擬社區、網上咨詢、在線討論、網上家長學校等途徑來向家長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和協調處理家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以網絡為資源的德育實踐研究是對德育教學方式改革的創新與探索,在以網絡為資源的條件下,在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下,德育教育工作將會開展得越來越好,在立德樹人方面探索出的一條新路,事實證明它呼應與時俱進的德育教學要求,搭建了新的德育教學平臺,具有時代價值和創新探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