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州市虎頭崖鎮中心小學 趙偉偉
教學課題一般情況下是根據教材文本的既定內容和順序而確定的,遵循從現實中來、從兒童中來、從問題中來的原則,在分析兒童現狀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聯系教材,綜合分析而定。
教學課題的確立,有時要根據特殊的社會大背景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對教材前后內容的順序進行調節。如2008 年,四川“5·12”大地震后,每位品德教師都及時調整了教學計劃,提前設計了有關“災害中的救助”“當災難來臨時”等課題教學。進行這樣的課題教學,緊跟時代的步伐,熱切關注了學生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得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凸顯了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學情分析是課題提出的現實背景,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它是在特定課題的框架下,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與本課題意義相關的知、情、意、行四要素進行的描述和分析。
例如:五年級學生有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愿望,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由于長期生活在安逸安全的環境里,對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危害都是通過電視、媒體等渠道獲取,不深刻,所以對災害的防范自救等知識的認識和掌握也是少之又少。2008 年5 月12 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給孩子們一個強烈的震撼,引起他們對地震尤其是地震的防范與自救知識的關注,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另外,在學校或社會團體組織的各種“獻愛心”活動中,部分孩子由于受家庭或各種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并不真正理解“獻愛心”活動的意義,也不是懷著真誠急切的心去幫助別人,去參加活動只是為了應付學校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更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
此課例詳細地分析了五年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處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還分析了他們的年齡特征以及受生活影響而形成的思維、習慣、行為等方面的特點。
對教材課題進行準確的研究分析,一是有助于教師認識教材的結構特點,二是便于教師協調教材各個主題教學之間的關系,發揮教材的整體功能,并能為設計教學方法、編寫教案提供可靠的依據。
如,本課題屬于第二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中最后一個課題——“當災害降臨的時候”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地球、關注地球,了解生態環境,知道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從而學會面對災害時的自救預防方法。本課題重點講“災害中的救助”,引導學生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學習防災自救常識和技能。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活動教學:一是三只小球的測驗告訴同學們面對災害的第一反應是逃生自救,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慌張,不要擁擠,不要害怕,而要鎮定、團結協作,有序地逃離;二是通過各種圖例、故事教給學生地震、洪水等災害發生時的自救小常識;三是通過觀看圖片,感悟“災害無情人有情”,了解“紅十字會”相關知識,激發學生關心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情感。
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具體要求和標準,它是指導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指向。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方面來描述;小學中高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這些方面來描述。總體要遵循“情感目標在前,知識技能目標在后”的原則。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孩子們面對災害臨危不懼的心理素質和頑強意志;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精神;形成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2)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情景模擬演練等活動,孩子們能學會在自然災害面前自我保護、自救、互救的方法。
(3)知識。了解曾經發生在世界、我國以及家鄉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學習一些地震、洪水等災害的征兆、預防、自救小常識。
此課例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提出目標。
教學要點包括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學重點是一節課中教授的重要內容。教學難點是學生對教學知識感到難以理解、掌握起來有困難的部分。教學過程實際上是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過程。
(1)教學重點。面對災害時,如何讓學生掌握一些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的方法;怎樣讓學生感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真情,如何培養學生關愛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
(2)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在遇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時,能學會合理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和自我救護。
教學準備分為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
教師準備:是指要為開展好教學活動做好具體的教學輔助工具和教學資源等的準備。
例如:課前搜集地震、洪水、冰雪等災害的相關知識,制作“當災害來臨的時候”的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包括搜集資料、物品、預習教材、調查訪問等的準備。
例如:讓學生提前搜集災害預防的諺語、災害征兆的歌謠;調查身邊曾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和自救方法。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后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下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
例如:
1.震撼心靈,導入新課
(1)播放《可怕的自然災害》視頻片段,讓學生暢談感受。
(2)聯系自己身邊的實際情況談談家鄉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2.珍愛生命,防災自救
活動一:防災自救大擂臺
(1)小組合作研討課本46 頁、47頁內容,學習正確逃生自救的小常識。
(2)“災害自救常識擂臺”搶答賽,擴展課本上的知識,引導正確的做法。
活動二:情境模擬演練
(1)如果正在上課時警報響了,發生地震了,怎么行動?
(2)假如地震引發了火災,接到離開教室的信號,該怎樣行動?
(3)學生互相評一評、議一議,做法是否正確,該注意哪些問題。
活動三:預防預報有良方
(1)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主交流防御自然災害的方法。
(2)朗讀預防地震的諺語、歌謠。
3.學生總結,教師布置作業
多觀察多發現,搜集整理,編制一本《災害自救手冊》。
4.愛心行動,災害無情人有情
活動一:心系災區,我們和你在一起
(1)播放課件——災后的場景,激起孩子們的同情心。
(2)說幾句鼓舞激勵災區人民的話。
活動二:感動在線,愛的奉獻
(1)聯系四川汶川地震、南方雪災,講一講看到過的一些救助災區的感人故事。
(2)結合課本48 頁畫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人們這樣做是為了誰?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3)播放課件《愛在天地間》,重溫災難發生時,我們的政府、社會各界、全國人民是怎樣真誠幫助、無私奉獻的。
(4)啟發遷移,想想個人、家庭、學校可以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議。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堂教學設計是多種多樣的,是富于變化和變動的,任何預測的知識、確定的答案、固定的教學步驟在生動的教學過程和突發的教學事件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時必須留出足夠的空白,要有一定的可調控性,要做到“胸中有書,眼中有人,手中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