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十四戶中心小學校 鄒立國 肖 穎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雖然關于小學閱讀教學的研究也比較廣泛,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質量并不理想。在注重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從學生閱讀能力、思維以及語感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解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意義,以其為導向,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語言表達包含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即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字、詞、句以及標點符號等進行表達,能夠用詞準確、描述清楚、表達連貫。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與寫作能力的提升。思維發展是指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觀察力,在教學中留下問題供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閱讀理解能力是指學生對閱讀信息進行識別、提取、整理,對文本進行評價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相較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化感受能力是指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體驗,從閱讀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首先,突出情境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建立在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當中,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需求,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當中,強化對文本的理解,體會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并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其次,需要注意階段性。小學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學生閱讀能力不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閱讀教學方式。如低段和中段學生的思維仍舊以形象思維為主,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則需要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轉化得更加形象具體,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逐步向更高階段的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首先,基于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化感受能力、語言表達以及思維創新能力,并將這些能力納入閱讀教學當中。其次,教師應倡導生活化的閱讀教學,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有較強的好奇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創設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最后堅持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活動時間,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感悟和體驗。要發揮出課堂引導的作用,根據學生間的差異性,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做到因材施教。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學習上的不足,進而制定出適宜的教學目標,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例如:閱讀基礎能力差的學生,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閱讀能力基礎扎實的學生,則需要適當拓展他們的閱讀深度,啟發學生的思維。其次,要注意培養方法的多樣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使用恰當的閱讀方式,如對照閱讀、重點閱讀等等。通過閱讀指導之后教師還應做好閱讀訓練和測驗,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根據教學要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進步,樹立閱讀學習的信心。最后,要重視不同形態的閱讀教學,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中外經典作品,也有對學生閱讀進行指導的課程,不同的閱讀課要求教師教學的側重點都不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需求不同開展分層教學。例如:在《窮人》的教學中,基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特點,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的實際水平,去設計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解題的解答中受到啟發,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如在桑娜將孩子抱回之后心理描寫的段落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下層次性的問題:(1)桑娜將孩子抱回去之后是怎樣的心情?(2)通過哪些描寫能感受到她的忐忑不安?(3)鍛煉中的省略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4)通過閱讀你能感受到桑娜是怎樣的人?通過這樣階梯式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最大化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需要不斷地實踐,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在閱讀之后讓學生寫下讀后感、組織學生口述閱讀內容、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等等。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演講活動、主題辯論賽等,并設立一定的獎項,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教師還應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在學生表達能力中一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通常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書面表達。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對閱讀過的文本進行反饋,利用書面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書面表達進行反饋,包括書寫段落、標點符號運用等方面的指導,實現對學生書面表達的針對性指導,進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 素養。
3.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需要借助具體的形象去理解抽象的文字。在這個階段中,教師應注意慢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并在教學后留下問題引導學生及時展開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并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思維的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文本內容進行角色表演的活動,將文本故事編制成話劇,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扮演的人物當中,創造性地進行表演。也可以利用自己文本外的材料進行情境創設,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另外教師也可以在閱讀中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進行續寫故事、補白等方式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將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孔子拜師等文章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掌握該類文本的閱讀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4.培養學生文化感受能力
培養學生感受文化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中外世界名著等,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通過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感受力。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力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授,同時還應是文化傳遞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語文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挖掘和利用閱讀教學中各個部分的文化,讓語文教材成為學生認知我國傳統文化的平臺,喚醒學生對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傳統節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故事“年”進行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怪獸“年”的故事引入中國傳統的節日春節,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也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聽課的效率。
科學的評價體系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評價的內容不僅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家長也可以對老師提出自己的意見,通過家校合力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其次要倡導過程性的評價,即對學生整個閱讀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而不是僅僅評價結果。核心素養導向的閱讀教學,是為了學生理解能力、思維發展、語言表達以及文化感受等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未來發展把握好評價目的。
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閱讀教學的專業水平,通過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要基于核心素養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小學語文課程應立足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需要明確核心素養和語文閱讀的性質后,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等等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提煉閱讀教學的技巧,改進自身的不足,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積極探索創新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
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核心素養培養納入教學目標當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實際學情等,制定出科學的閱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當中,不斷地提升自身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