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數學知識抽象無趣,如果教師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實施“講—聽”模式,只會讓學生逐漸地疏遠數學,同時剝奪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權利。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只是表層,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教師必須改變,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實際及其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探究,實現自主學習。
數學學習并不是機械地記憶就能達到目的,需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這就需要學生親身體驗、深入思考。問題是學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橋梁,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好這一橋梁,以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究、思考。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問題導學,設置一些合理的數學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將數學課堂營造出充滿疑問的氛圍,進一步促進學生有效思考。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知識,教師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情境:一天,兔媽媽從蛋糕店定做了一個圓形蛋糕,準備平均分給三只兔寶寶。兔媽媽說,每人可以分到這一蛋糕的三分之一。這時,最小的兔寶寶不太愿意說:“我最小,應該多分一點,我要四分之一。”兔媽媽無奈地笑了笑,按照小兔寶寶的要求分給了它四分之一的蛋糕,剩下的平均分給其他兩個兔寶寶。分好后,這位兔寶寶開始懊悔,他發現就自己的蛋糕小。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通過這個小故事,你們猜想一下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大小關系。學生猜想了這一問題后,開始主動地思考兩個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學生也對這一問題充滿了興趣,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得更加主動、積極。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趣味情境的創設,成功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從中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究欲,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深入思考。
數學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抽象性。正因如此,學生對其興趣不高,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以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學習效率非常低,需要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小學生都對一些小游戲比較感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這些知識與一些趣味小游戲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邊玩邊學,在玩中無形地學到更多,這樣可以輕松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可能性”時,在課堂中選擇和學生一起做游戲。首先,教師引入一個黑色不透明的小木箱,告訴學生在這個箱子里面放有一些除顏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3 個紅色、6 個白色、1 個黑色,將這些小球攪拌均勻。隨后,讓學生隨機摸一個小球出來。在游戲中,教師讓學生邊玩邊思考:你隨機摸取一個小球,最有可能是哪種顏色?哪種最不易摸出呢?學生意識到從這一箱子中摸出白球的次數相對更多一些,摸出黑色小球的可能性最小。在教師的引導下,想到不可能會摸出綠色的小球,一定會摸出紅、白、黑這三種顏色的任意一個。學生也在這一游戲活動中,對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數學知識與趣味游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豐富學習內容,讓學生都非常興奮地進入這一游戲活動,很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1]。
由于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太完善,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這樣教師再按照課本、黑板加粉筆式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顯然是不太好的。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和學生以教材為主,這樣就顯得整個課堂教學枯燥、無趣,學生學習效果也不佳。教師可以聯系新科技,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豐富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圓這一數學概念有更深刻的印象、更清晰的認識,于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有趣的視頻。視頻中是動物園里正在舉行騎車比賽,賽前要求小動物騎著自己制作的自行車過來。這時,參加比賽的有小猴子、小馬、小羊、小豬,它們帶來的自行車也是不一樣的,主要是自行車的車輪形狀不一樣,分別是圓形、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邊形。伴隨槍響比賽開始,學生從視頻中發現小猴子飛快地到達目的地,而其他選手走得就很坎坷,還很顛簸。此時,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為什么會用圓形當作自行車的車輪,圓形滾動起來更平穩。于是,學生開始主動分析、探究有關圓這一圖形的性質,對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聯系信息技術,將枯燥、死板的數學內容變得有趣形象,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圓的特征,促進學生參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高效。
抽象的數學知識不便于學生直接分析、思考,教師應當摒棄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動手操作學習是學生學習中的一種常用的學習方式,它成功地將學生放到首位,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營造自主探究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數學,進而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體驗和認識,更好地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教師在和學生學習這兩個體積單位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選擇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課堂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自來水、量筒、玻璃杯、試管等,然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操作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用量筒稱量出10 毫升體積的水,并將其倒在一個試管中觀察感受這10 毫升的體積。嘗試著稱量出幾個不同體積的水后,學生開始思考1 毫升的體積到底是多大?學生又進一步操作,尋找其中的奧秘。有學生試著將自己稱量出的10 毫升水平均分成10 份,進而大致得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 毫升。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對“毫升”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隨后,學生繼續在教師的引導下探尋“升”的內容。在對兩個概念分別有了認識后,學生思考升和毫升都是體積單位,兩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呢?于是,學生又開始了進一步探究、思考。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操作情境的巧妙創設,將學生帶入自主探究學習的情境。學生在體驗學習過程中變得更自主,這樣很好地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全面思考、深入探究。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發凸顯,教師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今后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實際、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快樂學習、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