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英
(甘肅省民勤縣新民小學,甘肅民勤 733399)
審美態度、美術表現、創新能力、文化理解與圖像識讀是美術核心素養的五大體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不只擁有審美能力,更擁有創新思維。本文立足小學美術教學現狀,深入研究培養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基本策略。
小學美術教學中,由于美術教學涉及大量的藝術作品,如果教師直接教學,學生便很難領悟到其中的美學思想。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意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意境中感受美術作品的美。但如何設置呢?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或者具體的美術作品,設計相應的美術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美、發現美。如此一來,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這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教學“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過程中,由于青銅藝術和學生的時代相隔較遠,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通過教材學習,學生很難感受到青銅本身的藝術美。不僅如此,這種講解方式也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通過多媒體播放青銅器的相關紀錄片,如《如果國寶會說話》《青銅王朝》等,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在觀看過程中,學生將了解青銅藝術的來源、演變以及青銅分類,進而產生探究熱情。在這種探究熱情的驅使下,學生會進一步發現青銅藝術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國寶的珍愛之情。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展示一些青銅器的藝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青銅器產生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對激發學生后續的美術學習熱情具有積極意義。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側重講解理論,學生便很難感受到美術世界的精彩。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感受美、發現美,提高學生對美術的探究熱情,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在過去,美術教師將重心放在美術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很少關注學生的情緒與情感,這就導致美術課堂日益死板。單一的教學風格,顯然無法滿足當前的美術教學。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提升自我專業水準,摒棄陳舊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呈現出真正多元化的美術世界,使美術課堂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教學“色彩的冷與暖”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到色彩的冷暖對比,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教師要不斷精進專業技能,深入學習色彩學的相關知識。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用多元策略引導學生學習。首先,和學生互動,詢問學生平時喜歡穿什么色系的衣服,最不喜歡什么色彩。接著,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談談何謂暖色、冷色。然后,為學生展示一些色彩冷暖對比明顯的美術作品,如荷蘭畫家凡·高的《夜間露天咖啡屋》、法國畫家馬蒂斯的《紅色的和諧》,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初步感知與欣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從這幅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畫面中的色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你喜歡這些色彩嗎?為什么?”通過問題,學生將關注畫面中的夜晚、天空、景物,將進一步感受色彩在繪畫中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色彩關系著作品呈現出的視覺感受。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讓學生暢所欲言,用啟發式的教學代替講解式的教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美術教學是一門注重感官體驗的學科。美術教學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美術影響人的思維、思想。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大多采取講解的方式授課,這種授課模式缺乏直觀性,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教學雖然新穎,依然不夠直觀。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回歸生活,去看看生活中的美術,感受生活中的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感受到美術文化的精彩,也會對美術作品產生全面認知,從而愛上美術學科。
例如,教學“雕刻的藝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些雕刻藝術作品,感受雕刻的技法以及魅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雕刻專家進行課堂演示,為學生進行直觀的呈現,讓學生看到雕刻作品是如何完成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普通材料如何變成具有內涵和靈魂的雕刻作品等。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去當地的工藝美術博物館實地參觀雕刻作品。在參觀過程中,由于近距離觀察,學生對雕刻藝術有了全新、深入的理解[1]。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帶一些材料到學校,一起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感受雕刻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近距離感受雕刻藝術的魅力,這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思維都具有積極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得到不斷提升。
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生活和課堂的距離,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感受美術作品、美術文化,這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教師不斷擴展美術課堂,學生的思想認知也會進一步提高。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美術課堂。何謂開放?一方面,強調教師教學理念的開放、教學態度的開放,也就是允許學生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見解,不限制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學方式的開放,不再受空間限制。美術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啟迪,讓學生在這種啟迪中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
例如,在教學“風景寫生”時,如果教師只是為學生描述風景未免太過空洞,若是通過多媒體展示風景圖片,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隔閡,學生很難有切身感受。任何一幅美術作品,必然經過繪畫者長期、深入、細致地觀察,集中體現作者對生活的洞察。為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豐富學生的美術視野,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自然資源,如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樹林,用大自然最純粹的美熏陶學生的心靈。當學生置身大自然景色之中,感受撲面而來的清風和樹林特有的氣息,學生對美的體驗有了全面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度積累自然風景素材。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對美的感受也在不斷提升。比如,教師引導學生畫山水,就可以讓學生放空心靈,感受山和水。在這種靜謐的氛圍中,學生的心靈逐漸變澄澈,能畫出真正直抒胸臆的作品。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具有一種開放的思維眼光。正是因為傳統美術教學的閉塞,學生才長久忽略美術學科的價值。為打破這一現狀,教師要構建真正開放的美術空間,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總之,核心素養是學科教學的根基。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教學重點從理論層面轉換到核心素養的培養層面,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堂設計,營造恰當的教學情境,轉變教學風格,鏈接學生生活,用開放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