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容
(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福建寧德 352100)
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人的全面素質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通過形式多樣的方法與手段,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各方面進行積極的教育與輔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小學生普遍缺失安全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封閉、孤獨、沒自信,甚至自卑。這些嚴重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安全感,對于形成小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健康心理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安全感是一種心理、感覺意識,它可以讓人放心、舒心,精神有依靠,需要人的言談舉止、值得信賴的環境等給予保障。當個體處于恐慌、不信任的環境時,其內心的安全感就會降低。當下,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許多家長面對緊張而忙碌的生活節奏,就把孩子放在托管機構照顧。托管機構人數眾多,各年齡段學生都有,這給年幼的小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考驗。當這種心理考驗以不恰當的形式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時,學生內在的安全感就會慢慢消弭、缺失。安全感缺失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過程可能出現退縮、逃避、消極等問題,造成為人處世方面的不和諧[1]。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只有個體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人才會萌生歸屬的需要。所以,如果學生的安全感得到保障,他們就會熱愛學習,熱愛生活。以下是有關小學生安全感教育的案例。
一位家長來到咨詢室求助,說她對兒子束手無策,原因是孩子越來越沉默,排斥學習,逃避作業,情緒焦慮。隨后,她介紹了兒子的情況:蘭子(化名),男, 8 歲,某小學二年級學生,一年級時表現比較正常,學習成績中等,到了二年級,上課目光呆滯,課后不做作業,成績落后。家長很著急,時常呵斥,孩子無奈請求母親,寧愿在家里幫忙做家務,也不愿去上學。
與蘭子母親進行溝通交流,教師了解到他們夫妻經營一家便利店,平時店里比較忙,加上二胎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就讓他待在托管機構,不聞不問。蘭子在托管機構不吵不鬧,不聲不響,時間久了,變得更加不說話,學習上遇到困難,也懶于動腦思考,學習成績中等偏下。這種孤獨感使蘭子越來越封閉自己,常常處于學習疲勞狀態,對學習沒有信心。因此,他常常對母親說寧愿在家里幫忙干家務,也不想去上學,更不去托管。
蘭子第一次在輔導室,扭扭捏捏,躲在家長的身后,兩手緊抓著家長的衣角,像受了很大的委屈,看著讓人心疼。咨詢師主動和他說話,他只低著頭,不說話,眼睛不敢看人。在聽他家長訴說的時候,他不時還抹著淚。這種過分焦慮、膽怯、情感脆弱的表現,就是因為極度缺乏安全感。
孩子出現問題,常常是家庭的原因。孩子身上折射著家庭教育的影子,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影響對學生心理品質的養成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造成蘭子心理不安全感而產生厭學心理的根源主要在家庭,父母忙于生計,又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照顧小寶,忽略了關注大寶。大寶在托管機構,沒有家的感覺,可他有受保護的欲望。因此,首先,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關懷,讓他沐浴在父母的愛與呵護中,充分保護孩子的內心。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還需要父母的幫助和陪伴。父母常交流孩子的問題,不能缺失父親的教育。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因孩子小而忽略他的情緒變化,而是要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疏導孩子的過程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從孩子的立場,以科學發展的眼光引導他。例如,抽空經常陪伴孩子,與孩子聊天,交流孩子的想法。在生活上要有原則,以身作則,不溺愛、不遷就孩子,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有愛才有教育。作為教師,通過語言、手勢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尊重、愛護、關心和引導,創造舒適的集體氛圍。
蘭子的班主任是個非常有經驗的教師,她的班級學習氛圍溫暖,充滿愛心。班主任對蘭子給予了很多的體貼和關懷,平時常和他交流談話,鼓勵班級小朋友與蘭子一起玩,班隊課上設計一些集體游戲活動,讓蘭子融入團隊,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更好地消除他對學校生活、與同學相處的恐懼和疑慮,使他完全處于一種具備安全感的氣氛中,親近學校,親近同學,熱愛學習。
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上述情況,在努力通過教學過程培養蘭子對學科知識的興趣。例如,上課時多提他問,讓他回答簡單的問題,吸引他聽課的注意力;作業完成方面,盡量讓家長陪伴在身邊,關注蘭子的過程性作業,及時發現問題給予提醒。也可采取在學校做的辦法,逐漸養成按時做作業的習慣。或讓同學一起幫助他,與他交朋友,引導蘭子自由自在地享受集體的溫暖,感受到班級如家般的溫馨與安全。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蘭子的變化很大:性格逐漸開朗起來,教師反映現在已經基本能按時完成作業,可以與同學融洽相處,笑臉也多了。父母也說,他們現在一直把孩子帶在身邊,也會留時間與兒子聊一些學校和學習的事,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蘭子在輔導室里的膽子也大了,不再抹眼淚,眼睛可以直視輔導教師的眼睛。
家長或教師每天從孩子身上找優點,記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然后在空余的時間里,幫助孩子不斷證明這些優點,堅信并不斷擴大他們的優點。
家長要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法,幫助孩子每天在早晨起床、入睡前重復“我有信心做好今天的每件事,因為我有這個能力”等鼓勵的話,最好是對著鏡子,面帶微笑、信心十足、大聲朗讀20 次左右。這對增強信心十分有幫助。
每當發現兒童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好成績,要不斷給予強化,允許他們放聲大笑,使其增強信心,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激勵,提升心理安全度。
總之,當學生的安全感得到有效關注、引導和呵護時,他們就能從容地面對社會生活和學習,從而懂得愛心、信心與自尊,形成積極情緒,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