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 劉 燕
隨著小學語文新教材版本的使用,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魅力,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學生個體化發展上,為其成長提供更多、更快樂的空間。借助外力,為構建課堂提供更多新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并能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建立合作、自主、探究式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快速發展。
語文教材是教師教育主要載體,通過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語文課程的改革,不但要充分挖掘部編版教材版本中的學習資源,教師還要對其進行擴展,并在課堂中為學生呈現螺旋上升式的內容,進一步提升語文教材使用效率。教師開展課程改革的時候,要從教材與學生兩個角度出發,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都實施主題式教學,有著潛在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有效開發教學資源,并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深度解讀文本,必要的時候開展課外閱讀,實現教學資源的融合。另外,語文教學資源的融合,不但是文本的融合,還需和其他資源結合,如美術,兩者的結合充分提升學生想象能力,并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能力,將教材文本中平淡的語言以具象的圖形展示出來,此過程既是學生文章理解的步驟,又能充分發展創新能力。
例如語文課堂中漢字的教學,就像是為學生呈現一幅圖畫,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兩者充分融合。語文課堂中具體的實施過程為:通過多媒體,先為學生播放配有文字的圖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并描述景象,此過程盡量全由學生進行,既鍛煉語言表達的能力,又發展形象思維。如《春曉》詩詞教授中,先為學生展示寓意深刻的圖畫,并以“詩情畫意”為主題,帶領學生感受詩人想要表達的畫意,從中感悟詩意。將詩、歌、畫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了解整首詩詞含義的基礎上,觀察圖畫,從潺潺溪流、小鳥鳴叫、花紅柳綠中,感悟詩詞情景。然后教師設置任務,讓學生經過圖文對比后,發表對其意見,教師認真傾聽,適當糾正。這種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的行為,令其可以自由發揮,依據自身情況進行,因此更能得心應手。
又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看圖寫作過程,先讓學生觀察圖畫中春天的細節,然后將對春天的看法通過文字的方法展現出來,以學生個體發展為例,促進學生說與寫能力的提升。
以往教學中由于教材編排的局限性,對教師教與學生學都帶來限制,不能隨新課程標準進行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對知識點的整合更加科學,更能幫助學生學習,教師也要做好教學思路的融合,分別從縱向與橫向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縱向融合指將不同年級中的語文知識進行融合,勇于突破,打破年級局限,并能依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實現語文知識的整合,從簡單到復雜,分層次呈現給學生,為其組建完整的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同化。另一方面,橫向融合,以學生為主體,從其學習經驗出發,將語文與其他學科整合,避免知識重合的基礎上,與社會素材結合,增加學生對語文的親和力,進而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通過遷移,實現實際問題的解決,并能在此過程中挖掘語文魅力。
此過程是對語文課程的充實,以一個專題為中心,并將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融入語文課堂中,不但提升教學質量,還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掌握更多知識。另外學生還能將語文知識運用到解決其他學科問題中,落實素質教育。例如: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可以融入音樂歌唱內容,利用在音樂課中所學的知識,將古詩詞編制成歌曲,不但加深對詩詞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研究與創新興趣,并能在聲情并茂的學習氛圍中,放松身心,提升幸福感。
語文課程的順利進行,需要多種資源的配合使用,其中課外生活資源很重要,包括實地走訪、日常生活和影視等,其范圍廣泛,時時刻刻存在于任何地點。教師對于此方面資源的整合,就是二次開發教材的過程,但是開發課外生活資源也是一大挑戰。通過社會生活找尋生活資源,讓課堂不再孤立于現實之外,而是將社會中生活化資源帶入課程中,開發具有現代特點的教學內容。另外還可以加強對學生學習環境的建設,讓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學習。針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教師還可從本地文化開展創新,讓學生從自己生活中的地方尋找學習靈感,感受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繼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課程整合是當前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方法,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已經是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對小學教育來說意義重大。基于此,整合新版語文教材,并與其他科目融合,加強生活資源的挖掘,讓小學語文課程從單一邁向多元,為學生構建輕松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