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炎
(福建省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學,福建福州 350011)
課堂教學是一種思維動態的推進活動,教師言辭再優美、華麗,學生沒有聽過或聽不懂,也是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考核標準是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的參與情況。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否呈動態發展,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重在恰如其分地運用數學教學方法,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1]。本文淺談了三種數學常用教學方法,探討了如何以動態方式推動數學課堂教學。
直觀演示即通過圖、物體、影像等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感受課堂的知識點,最典型的是其在“圖形與幾何”知識中的應用。對于小學生而言,幾何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直觀的圖形或實物,常被教師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和性質。例如,教師用教具演示,讓學生觀察圖形的特征,但在理解圖形位置關系時,教具演示存在很大的缺陷,影響了學生對相關概念、性質的理解。如果幾何概念主要以抽象的文字呈現出來,學生會難以理解,因為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較弱,他們僅憑文字描述是很難想象和感知物體空間變化的,這樣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動態的課件具有文字說明、直觀圖像、動態聲音、空間移動等功能,直觀、形象、生動,呈現速度快,對學生的吸引力遠大于板書,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節約課堂時間、發展學生能力具有其他教學方法不可比擬的優越性[2]。
在多媒體教學沒有普及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使用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和工具。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教師基本上是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或畫圖。為了保證學生能有效掌握角的知識,有的教師也會手把手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但仍會有一些學生不會使用量角器,教師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和指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這個教學難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放大、縮小、閃動、移動、集合、鏈接等功能,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松高效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等,進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
筆者曾聽過一節教學“平移與旋轉”的公開課,授課教師選擇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作為課堂導入,二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動畫片很熟悉,學習興趣濃厚,該教師還結合教材設計了一個新的故事,并且將平移與旋轉的知識點融入故事中。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發言積極,因為他們要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才能繼續觀看,所以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一節課下來,學生就理解和掌握了平移與旋轉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所無法產生的。
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沒有這位上公開課的教師的教學條件,而且這位授課教師是用了很長時間才打磨出這樣一節課,但這不是他們的常態教學。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不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又怎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呢,怎能創造靈動的課堂呢?
現在,幾乎每個班級都配備有多媒體設備,網上也有各種教學資源,只要教師能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對教案進行合理的設計,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即使是平時的課堂,照樣能上得有聲有色。
數學源于生活,完全脫離生活的數學是艱澀的。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3]。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捕捉學生在生活中感興趣的人、事、物等數學實例,挖掘數學原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數學的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教學“位置與方向”這一內容,某位教師在公開課上大膽地使用了“植物大戰僵尸”這個主題情境,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而筆者在教學這節內容時,使用的是例題情境,沒有刻意地創設其他教學情境,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明顯都不太理想。這樣的課堂差異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什么樣的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更吸引學生呢?什么樣的情境才能使課堂更加靈動呢?
筆者對本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對教學情境的關注度順序為:游戲第一、購物第二、設計第三,“植物大戰僵尸”這個“情境”就成功提升了課堂實效性。有的人會質疑,這樣的游戲情境會不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其實,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探索需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有計劃的修改和調整,使“游戲情境”既能促進教學又不會誤導學生。
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教學情境,不能推動課堂層層遞進的教學情境,不能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協調發展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堅決摒棄。最能調動學生內需的是將知識融入學生生活所接觸的事件中,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知識點“猶抱琵琶半遮面”,通過情境創設使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現象。因此“游戲情境”也好,“購物情境”也罷,只有學生熟悉的情境,才能讓他們產生共鳴,課堂才會靈動,教學才會有力量。
動手操作在數學學習中意義重大,學生累積的動手操作影像都將成為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助力,也能推動數學課堂的動態發展。沒有操作、沒有動手的數學課堂必然是貧瘠而乏味的,但是今天我們依然常看到這樣的教學狀態:學具有限,有的教師會用課件代替教具,有的教師幾乎什么教具也不準備,課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更不要說動手演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能夠提高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并且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這對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有著深遠的影響[4]。
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逐步掌握探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并且顯著提高實踐操作能力,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必要的指導,規范學生的操作步驟,從而達到啟發學生智慧的目標[5]。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和更新教學觀念,讓學生明白動手操作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并盡量多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模型,筆者先讓學生用紙張卷起一根根紙棍,再用紙棍拼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框架,通過動手操作,80%的學生發現12 條棱可以分成長、寬、高三組,每組的4 條棱是相等的,由學生的發現直接取代了筆者預設的講解環節。因此,筆者順勢引出長、寬、高,并讓學生放學后按照框架粘上合適的面,使其組成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等下一節課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學生就能總結出長方體相對的面相同,學生的這一發現讓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呼之欲出。這樣的課堂以動手為前提,并不影響課堂且有益于課堂,何樂而不為呢?
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筆者和學生比賽同時折紙飛機,學生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折出了一只能飛的紙飛機,而筆者故意折出一只不對稱的紙飛機,不能順利地飛。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了筆者折的飛機雙翼“不對稱”,這樣就順利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此外,教學“長方體”時,筆者讓學生測量了教室的長、寬、高;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筆者讓學生到操場上感受方向;在學習“長方形周長”時,筆者讓學生分組測量,收集數據……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思維碰撞不斷;課后,他們繼續討論,意猶未盡,帶著疑問和觀點期待下一節的數學課,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靈動的課堂。
數學課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過去教學的呈現,也是將來教學的基石。教師在解剖一課的同時,也要關注它在整學年教學中的影響,以及在學生一生學習中的延伸度。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僅要追求一節課的精彩,還要不斷探索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尋求真正的“生命化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