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倩
(江蘇省南京市文靖東路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當前的語文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為學生搭建舞臺”。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用教材教語文呢?筆者認為,要想真正關注到學生,就必須了解“兒童思維”,真正關心學生思維中的語文課堂是怎樣的,他們理想中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怎樣的。這樣,教師才能在語文課堂上合理地運用教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教育中的“成人思維”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知識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多在于“學習和模仿”,而不注重“創新和突破”。雖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一情況有所好轉,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的現象在課堂上并無太大的改變。教學內容還是圍繞教師認為的教材重難點而確定的,這些所謂的“教師認為”究竟是不是學生學習的真正困惑,有時候我們不得而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但是,隨著“工具性”的逐步侵入,語文的“人文性”正在逐漸喪失,“成人思維”的教學卻在日益擴張。
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應當明白,兒童有自己的獨特想法,成人的內心世界和兒童的內心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課堂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學習和收獲的地方,是讓他們充分施展自身才能、汲取新知、取長補短的地方。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教學者應該給予學生怎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從學生的角度感知語文課堂的成功。一個成功的教育者,應該時刻不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要用孩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孩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孩童的大腦去思考,這樣,一種真正的教育關系才能應運而生[1]。
“語文即生活”,學生的生活空間有多么寬廣,語文學習的素材就有多么豐富[2]。語文學習是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學習中占有極高的比例,他們首先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再結合感受去想象這個世界,最后用想象記憶這個世界,這樣,他們的思維形式會日益強大。
詩歌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詩歌短短幾十字所表達的內涵并不易懂。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讓他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詩中的情趣[3]。
《村居》是一首描寫兒童的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人,無論寫景還是寫人,作者都是為了抒發對春天的喜愛,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既然是一首兒童詩,教師就要把自己當作兒童去吟誦、感知。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體驗,首先筆者將這首詩提前至三月教學,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尋找“草長”,感知“鶯飛”,看一看那倒垂的楊柳,聽一聽小河叮咚的聲音,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春天的醉人之處。接著,筆者和學生約好放學后去操場上放風箏,讓學生對此充滿期待。坐在校園的小庭院中,筆者用兒童的口吻和學生一起誦讀這首詩,并引導他們讀出節奏、讀出理解、讀出感悟。在這樣的情境中,筆者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感知新型課堂給他們帶來的別樣體驗,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朗讀是每一學段的首要目標,每篇文章都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課文的用意何在?筆者認為,朗讀即理解,朗讀即再現。何為“再現”?在語文課堂上,再現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復述、概括、講故事都屬于“再現”。但是,學生最為喜愛的還是“表演”。筆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你最喜歡的再現課文的方式是什么?班級43 名學生,1 名選擇“復述”,2 名選擇“概括”,5 名選擇“講故事”,其余35名全選“表演”。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天性,將“表演”作為趣味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文章。
例如,《三打白骨精》一課選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學生對這個故事都特別熟悉,但是如何理解小說的寫作手法和特點,則是學生的學習難點。學生普遍提出的問題是:孫悟空如此神通廣大,為何要“三打”,打一次就可以完成,而且不會被自己的師父誤會。此時課堂一片沉默,學生都在思考,只是缺少了啟發和引導。有學生提議可以表演一下這個故事,或許他們在品讀人物臺詞、揣摩人物心理的過程中能有所啟發。基于“兒童本位”理論和對學生的了解,筆者同意并支持這個提議。通過半節課的表演、觀看和思考,學生終于有所得:是為了增加作品的可看性,是為了讓故事一波三折,“三打”與“三變”一一對應,讓小說的故事情節更加豐富。
至此,筆者并沒有結束這節課,而是鼓勵學生閱讀小說中更多的篇目,去感悟人物,孫悟空是否就如這篇課文中所言疾惡如仇、神通廣大、愛護師父,他是否還有其他特點?這樣,就使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也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不斷加深對人物、對文本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研究表明,通過自己思考發現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憶,在日后的學習中也更容易被運用[4]。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樂趣也會促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和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投入之后的學習中。因此,對于語文課文的理解,不應當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而應該是學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發現、合作探討、班級交流的方式總結和歸納出來。如此一來,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就得到了全面培養。
例如,《廣玉蘭》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寫的是廣玉蘭的花,略看之下與《荷花》一文描寫荷花的形態頗為相似,都寫了三種形態:花骨朵、剛展開、全都盛開了。但是細細讀來,我們會發現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荷花只是寫了花開的三種形態,廣玉蘭還寫了花謝的時候。這是為什么?筆者讓學生在小組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該自然段,讀后談一談感受。大多數學生會說廣玉蘭開花很美,生命力很旺盛,但這樣的回答缺少了一些深度。這是一篇經典的植物文章,學生必須深刻理解其內涵,才能進行仿寫。有一位學生答道:“這篇文章和《荷花》很像。”他一說完,其他學生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他們的思路被打開了。經過對比分析,學生發現,雖然這兩篇課文寫花開的部分基本相同,但是《廣玉蘭》還寫了花謝的部分。可為何要寫花謝呢?學生接著交流,你一言、我一語,終于發現了原因:寫花謝是為了突出廣玉蘭的生生不息。學生由此也認識到,描寫植物的文章時,既要借鑒,又要寫出每種植物的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獲得了學以致用的樂趣,提高了自我成就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的思考真實發生呢?“真實”最應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實的思考”就是需要學生、教師甚至文章都具有真實性。學生越來越“聰明”,他們很清楚教師想要什么樣的答案,什么樣的回答可以為自己博得教師的青睞、同學的羨慕。但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能正視自己的真實情感了。“站在兒童思維”的小學語文課堂,必須讓思考真實地發生,讓學生說真話[5]。
例如,在學習《鷸蚌相爭》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通過朗讀來體會“相持”這個詞。因此,在指導朗讀的環節,一位學生突然放聲大笑,筆者問:“你為什么笑呀?”這位學生依舊笑著說:“因為我覺得它們太傻了。”筆者追問:“哦?傻在哪兒?”他說:“它們這樣一直沒完沒了地爭論下去,最后卻讓漁翁撿了大便宜,把它們全帶回了家。”筆者繼續問:“那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該學生回答:“我會不再爭吵,而是和對方協商,畢竟退一步海闊天空嘛。”他一說完,其他學生都自發地鼓起了掌。這位學生真實的思維感受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他既明白了寓言的含義,也能化為己用,在師生問答中,不僅課堂教學的目標已經達成,而且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以發展。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家,也是想象力的天才[6]。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放慢腳步,學會“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觀看這個世界,去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思考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多聽少說”。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學生,無論學生在課堂上產生了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靜下心來,還原自己的本心,回歸學生思維,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以學生能夠認同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7]。此外,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性,不要讓他們一味地模仿成人的行為,要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下,鼓勵學生“你可以做得更好!”讓他們發揮主體意識,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發現,盡量使每位學生的思維都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他們自覺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