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玉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小學,福建寧德 355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各年級的課外閱讀總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 萬字。語文教師應該熟悉并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前,教師應正確解讀文本,找到教學突破口,進行有效導學,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1]。
從《課標》的要求可以看出,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倡閱讀,注重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統編版教材理念提倡“范本教學”,可見,兩者理念是如此一致。統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該教材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構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但也需要老師們去‘加碼’。”他建議教師采取“1+X”的方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教師在堅持范本理念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落實“教學評”一致性[2]。
例如,在教學《搭船的鳥》前,筆者先思考教學內容是什么,然后細讀教材,解讀教材。《搭船的鳥》是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搭船的鳥》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此篇文章內容淺顯、富有童趣,文章的語言樸素而又清新,大自然中的景象在作者的筆下顯得特別美好,尤其對翠鳥外形的觀察,捕魚動作的描寫,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結合本單元的安排,筆者認識到本課與其他閱讀單元的教學要求不同,需要圍繞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條主線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感悟方法、實踐習得、遷移運用。尤其要引導學生在細致的觀察中有所發現,對事物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觀察與表達,掌握運用多種感官及抓住事物變化進行細致觀察的方法,養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此外,語文教師應有范本意識,爭取以一篇帶多篇、以一類帶多類,借助《搭船的鳥》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此類文章。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練習的熟練技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中找準范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3]。
例如,筆者在執教《搭船的鳥》時,先創設情境,借助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分析作者對哪些事物做了細致觀察。然后筆者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翠鳥的呢?”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畫出關于顏色的詞語,包括“彩色”“翠綠”“藍色”“紅色”,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是抓住翠鳥的外形美進行仔細觀察和準確描寫的。最后,筆者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作家陳益清《翠鳥》中描寫外形的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并總結兩位作家都是抓住翠鳥顏色的特點仔細觀察,寫出翠鳥的美。
又如,筆者執教《搭船的鳥》第四自然段時是這樣引導的:“翠鳥停在這兒有多久了,它什么時候來的,沒人知道,它在這兒要做什么呢?”學生讀后交流,作者是抓住翠鳥捕食的動作進行描寫的。接下來,筆者由課文例段引出作家陳益清《翠鳥》的第三自然段,并讓學生閱讀后思考,作者陳益清是如何描寫翠鳥捕魚動作的,學生又找到“蹬開”“叼起”“飛走”等詞語,并通過交流,認識到兩位作家都是抓住翠鳥的捕魚動作進行仔細觀察和準確表達的。
以課文中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為范例,引出另一個作家陳益清在描寫翠鳥時寫法上相似的段落,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描寫事物時,應仔細觀察,準確表達。這樣就在范本學習中落實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的例子呢?筆者認為,這例子好比數學教學中的例題,教師講解例題,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其他題目。語文教學也是如此,不僅明白寫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寫。
再來回顧《搭船的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結合課后題,筆者首先做了以下設計:先配樂創設情境,“這只翠鳥,什么時候飛來的呢?它靜悄悄地停在船頭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難道它要和我們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嗎?我正想著,忽然,看到了這一幕(課件:出示課文第四自然段)。自己讀一讀,想想翠鳥在干什么?”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默讀第四自然段,讓他們通過“沖進水里”“飛起來”“銜著一條小魚”“站在船頭”“吞了下去”等詞語來感受這是一只動作敏捷的翠鳥。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及文本特點,提煉文本的范本價值,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動作詞語用得精彩、準確,從而使學生內化和活化言語經驗[4]。范本給學生提供了習作扶手,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基于此,筆者又播放了兩遍“小狗表演”的視頻,并將每個動作截圖,再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小狗表演”都做了哪些動作,先要求學生口頭表達,用上一連串描寫動作的詞,如“跳到車上”“坐下來”“搖搖頭”“跳下車”“繞車跑”“推車走”等,接著書面表達。最后,筆者對學生寫作的片段進行點評,點評要點就是寫作前提出的要求,即仔細觀察、用上描寫動作的詞[5]。從課堂教學效果可以看出,這樣的設計真正促進了學生樂表達、會表達、活表達,“教學評”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
語文教材的容量有限,選文有限,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堅持范本理念,又要落實“教學評”一致,所以不得不考慮語文教材功能兼得的問題。也就是“和”——貴在一致,功能兼得。“和”是和諧,有交流互鑒的價值。
讀教材,細讀教材,深讀教材,教師不僅要讀出范本“例子”,還要讀出“教學評”的落實時機[6]。教師既要根據教材指引學生閱讀一類書、一本經典,沿著范本指導的方向,使學生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又要有明確的課時目標,使“教”與“學”都直指目標,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高效課堂。
例如,《搭船的鳥》的教學就充分體現了范本的作用,筆者以課文為例,適時地引出另一篇作品——陳益清的《翠鳥》,使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感受兩位作者如何仔細觀察,準確表達。課末,鏈接本單元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引導學生思考:同樣是小狗,作者是怎樣抓住小狗的特點仔細觀察的?課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有關仔細觀察的文章,如《我愛故鄉的楊梅》《翠鳥》《變色龍》等。這樣,以一篇帶多篇、以一篇帶一類,讓學生自己去領略、去傳承源遠流長的文化。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有其對應的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中直指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并將課堂學習拓展到課外,從而達到“范本理念”與“教學評理念”的和諧統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