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樂安路幼兒園,山東青島 266000)
音樂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恰當地利用整合策略——把幼兒一日活動看作一個教育整體,將音樂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是教師的思想主線。在以往的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只有在音樂活動時間才會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方式非常單一。其實,音樂方面的教育,不僅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進行,使幼兒生活在音樂的環境中[1]。例如,在幼兒進餐、盥洗及游戲時,教師都可以根據時間的長短配以不同的背景音樂。
幼兒一日活動中的背景音樂,是指教師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包括課前、課中、課后),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也可以理解為這種背景音樂是作為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而選擇的音樂,并非純音樂活動中的音樂。
1.要根據活動主題內容選定背景音樂
合適的背景音樂可以緩和或激發幼兒的情緒,給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要根據活動的主題內容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是非常重要的[2]。
“假如我是太陽”是一節語言活動,活動從幼兒講述“太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沒有太陽我們會怎么樣”開始,進行到最后時,請幼兒用語言講述“假如我是一個太陽,會怎么樣”。教師要引導幼兒用簡短、有感情的語言進行創編,讓每個幼兒都發揮想象,自由地創編。這時,教師可以選擇班德瑞的《迷霧森林》作為幼兒朗誦詩歌的背景音樂。音樂由黑管開場,與橫笛優美的旋律,交疊出猶如夢幻般的感覺,四周隱約響起了風鈴聲,配合遠處隱約的弦樂,就好像夏季降下湖畔的晨霧,渾身透著清涼卻又暖在心頭。這首樂曲創設的氛圍,會讓幼兒產生深刻的感受,在語言創編的過程中也會非常積極。雖然幼兒的語言是那么的稚嫩,但那是他們的心聲。
2.要根據活動適時適量地使用背景音樂
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活動是否需要有背景音樂的支持,而且背景音樂的數目也必須適當,過多的背景音樂可能會適得其反,降低幼兒的學習效率。播放背景音樂的時機一般應在幼兒欣賞體驗和創作階段,在一個活動中,背景音樂的數目應保持在一至兩段為最佳,不能充斥整個活動過程,要有張有弛[3]。
背景音樂在幼兒活動的感知與體驗環節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運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要控制好背景音樂的音量大小,音量不能過大,以不會影響幼兒完成主要任務的注意力為最佳。
第二,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來選擇不同樂器所演奏的不同旋律。
第三,幼兒教師要注意背景音樂播放的時機,教師在向幼兒明確任務時,可關閉背景音樂,而在調動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和創造的過程中需要背景音樂的支持[4]。
幼兒園一日活動存在的問題是:一日活動中各個環節的結構往往會比較松散,不夠緊湊,環節之間的銜接比較生硬。《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倡教師在安排一日活動時盡量減少隱形的浪費。根據以上情況,筆者在生活環節安排了音樂活動,其優點是:一是在研究中轉變教師的觀念,改變一日活動和過渡環節的處理方式,統籌安排,有利于一日活動各環節過渡時間緊湊,豐富各環節的組織形式,優化幼兒一日活動的內容,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并能有效貫徹和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二是通過研究促進教師與幼兒的良好互動,避免教師過多的說教,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發揮幼兒自我調節的功能,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5]。
1.各環節的固定音樂
以前,每到過渡環節,教師往往會用琴聲來提醒幼兒。而現在,筆者會選擇用固定的音樂來代替琴聲,這樣既增加了幼兒的興趣,又解放了教師的眼睛和雙手,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幼兒,如指導幼兒如何更好地將玩具放回原處、排除幼兒如廁的安全隱患、解決幼兒之間突發的矛盾沖突等。
2.定期更換過渡音樂
各環節過渡音樂的選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根據主題活動、季節等進行更換,也可以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世界名曲等。例如,春季時,可以選擇《春天在哪里》;過新年的主題活動時可選擇《金蛇狂舞》;六一兒童節的主題活動可選擇《慶祝六一》等。
在組織幼兒進行環節過渡時,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的教育價值,讓幼兒成為音樂的主人[6]。剛開始使用背景音樂時,筆者會請表現力比較好的幼兒帶動其他幼兒參與,但是一些比較調皮的幼兒會在座位上說話、打鬧,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也只是機械地學其他小朋友的動作。這一現象讓筆者關注到了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7]。因此,筆者請調皮的幼兒帶頭參與活動,果然教室里安靜了許多;也請性格內向的幼兒帶頭參與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表現能力,筆者還讓他們根據音樂自主創編不同的動作。一段時間后,這些幼兒都比以前變得主動了許多。此外,筆者還發現,平日里幼兒之間不能相互交往,因此利用過渡環節背景音樂時間,筆者讓幼兒兩兩之間進行合作表演,并且每次合作的幼兒都不相同,這樣一天當中多次的過渡環節,每個幼兒都可以和多個小朋友進行交往了。
在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如在進餐、盥洗、游戲時間等,教師都可以配上不同的背景音樂輔助各項活動,使幼兒的一日生活在輕松的音樂氛圍中進行[8]。
教師可以提前在寢室里用很低的音量播放輕柔的音樂,當幼兒走進寢室的時候,聽到輕柔、優美的音樂,受音樂的暗示,腳步就會變輕了。幼兒躺在小床上后,這時教師用較低的聲音說:“閉上眼睛來享受音樂吧。”慢慢地,幼兒會在優美的音樂中入睡。午睡的時候給幼兒放舒緩的音樂,幼兒形成條件反射,很快就會入睡[9]。
以前,我們班的幼兒在盥洗的時候,總有幾個幼兒不積極。后來,筆者把背景音樂融入幼兒的盥洗活動中,利用幼兒的特點,選用了《講衛生》這首歌曲。后來,每當響起這首歌時,幼兒就會主動去盥洗,效果非常顯著。之后,筆者又逐步加入了更多的音樂元素,如“音樂游戲”“律動”等來提高幼兒的盥洗興趣。
在幼兒吃飯的時候,筆者通常會播放鋼琴曲、小提琴曲等來增加幼兒的食欲。
早晨入園,選擇清新活潑、充滿朝氣的幼兒音樂,如《早晨啊,多么美好》;開展戶外游戲,選擇節奏鮮明、歡快活潑的音樂,如《我們的生活多么好》等,使幼兒始終保持愉快的情緒,在游戲中得到快樂與發展[10]。
音樂是打開心靈的鑰匙,讓音樂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能幫助幼兒去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因此,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教師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選取合適的樂曲作為幼兒園各項活動的背景音樂,以此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