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松吉中學 余群偉
初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使語文學科真正地成為學生學習的基礎能量。良好的自主閱讀能力不僅是初中語文知識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必備素養。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初中教育也在不斷變化和革新,但學生課外自主性閱讀仍是難題。因此,在現代農村初中語文教育中,要想加強提升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效能,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加強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性,創新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從課外自主閱讀的興趣、習慣、累積、方式上入手,來幫助農村學生構建高效的課外自主閱讀能力。
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發展較為緩慢,原因是,一方面學生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目標唯分數至上,對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重視程度不夠,將學生閱讀興趣局限于課堂中,弱化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興趣不僅是課堂中最好的老師,同樣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的良師益友。教師應想方設法在閱讀教學中強調“趣”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利用合理的途徑,調動學生語文閱讀的熱情,并通過課堂將這種興趣延伸到課外自主閱讀上去,有效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研究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詩經》二首時,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基本知識,在誦讀中體會詩歌蘊含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揣摩體會詩歌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為了更好提升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師可以構建配樂表演形式,在領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用誦唱表演的形式自由朗讀課文,以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詩歌文化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常規化,促使學生在課后自主地繼續去探索、研究、誦唱傳統詩歌。
在人一生的學習歷程中,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但對于一些農村學生來說,除了課堂上的閱讀行為外,課外尚未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究其原因:一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未受到良好的文化閱讀啟蒙教育。二是受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閱讀資源相對貧乏,不利于閱讀習慣環境的形成。三是社會問題,很多的初中學生成為留守兒童,課后農活雜事較多,且長輩們無法理解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視課外書籍為閑書,對課外閱讀較為排斥。加上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尚不成熟,無法多層面、多方法開展閱讀,從而致使其課外自主閱讀能力較為欠缺。因此,立足于農村初中學生閱讀實況,教師要成為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鼓勵和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掌握自主閱讀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良好習慣。
例如:面對農村課外圖書資源匱乏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將課外圖書代入結合到課文閱讀教學中。如教授人教版八年級《背影》這一內容時,課文作為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準備一本《朱自清散文作品集》,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和藝術風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前十分鐘設定一個“微讀書時間”,通過領讀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自主閱讀的方法,并將相關的作品進行打印分發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外去自主深入閱讀。另外,還可以以家長會或給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動員農村家庭重視課外自主閱讀,讓家長了解課后閱讀的好處和作用。同時,教師還要設計一定時間的課外閱讀時間規劃,讓學生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或閱覽室有限的圖書資源,鼓勵學生課后堅持閱讀,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地閱讀,并形成鼓勵性的計劃方案,根據學生的累積閱讀時間給予一定的獎勵,這能大大提高農村初中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閱讀的效率。
《初中語文新課標》提出“學生的課外閱讀總數量不得少于40 萬字的要求”,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要一改以往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封閉、沉悶的氛圍,要讓學生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下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樂趣,收獲成功,讀出自己的感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用自己個性化的閱讀緊扣新課程要求。另外,教師也要珍視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獲取的獨特感受、體會和理解,可以適當布置閱讀任務,鼓勵學生通過拓展課外自主閱讀時寫下自身的感悟,使學生進一步累積和拓展語文知識,使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閱讀技能能同步和諧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時,教師主要通過解讀英雄故事,讓學生在感受人物風采中去深入探討英雄價值,領悟生命意義。教學重點可以放在課后的延伸自主閱讀中,讓學生去進行更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通過提煉“保爾·柯察金”的英雄事跡,用一句話點評;同時要讓學生摘錄“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名言,并根據自己的感悟撰寫一篇讀后感,使學生獲得對名著更深地理解,更好地品味和累積小說的筆法。
面對農村學生閱讀量太少的問題,教師要將學生語文成績與文學素養并為教學主要任務,打破傳統閱讀模式,結合現代化信息設備來創新閱讀方式,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認識到只有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終身受益。但在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掌上閱讀時,更要注重閱讀內容的篩選,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掌上閱讀的方向與策略。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名著《昆蟲記》的導讀教學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進行課外自主閱讀科普作品,教師就可以布置相對應的閱讀作業,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掌上閱讀遷移,讓學生通過利用手機來進行原書的整本閱讀并進行閱讀打卡活動。在這個檢索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提升了現代化閱讀水平,也更好地讓學生去深化課后自主閱讀能力。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課后自主閱讀教學的發展任重道遠,教師應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啟發學生閱讀內驅力,深入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以提高課后自主閱讀的效率,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及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