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八坼小學 李建宏
美術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感受與體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同時以誠摯的情感讓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在學生創造美的過程中,會融合現實生活、平時積累的經驗和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通過創造性的活動,造出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新東西,這也使學生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在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一定的畏難情緒,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情感,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激發。綜觀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一、師生間沒有融合一體,忽略了情感交流,教師沒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情感特性展開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創造。二、觀察少,平時知識積累不夠。三、受舊模式的束縛,太注重技能,只習慣于臨摹不適應創造。其中我認為第一點是主要因素。
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分析學生情感的需要,通過學生喜歡的物和事,建立共同的話題。小學生天真爛漫,富有幻想,喜歡看動畫片、童話故事等,也會隨著動畫片或者童話故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展開大膽的想象,很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因素,與學生交流探討。這時建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關系,學生愿意跟老師講,而且還會滔滔不絕。其實學生熟悉的還有生活日常,如家里的小寵物、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喜歡的綜藝節目等,都能成為師生間共同話題,并且能撞擊出有趣的火花,這時教師可以激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在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活動中,想象也絕不會是孤立地活動著,而是在第二信號系統的調節和指導下活動。我們的學生在創造時,教師就要尊重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促進其第一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的聯系,引導學生,化孤立、抽象的事物為具體、形象的藝術情景,進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力,其中情感的激發更利于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因此我在激發學生創造時,經常運用到“角色教學”的方法。
所謂的“角色教學”就是通過學生、教師以不同“角色”展開教學活動,它具有一定的幻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兒童思維帶有幻想的特點,具有表演的才能,這也是他們的天性。“角色教學”可以以學生看過、聽過的故事或者電視中熟悉的綜藝節目的形式為現實基礎,再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各自出演不同“角色”的特點,趣味性很濃,同時也能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把課堂變舞臺,老師是導演、是演員、是主持人……學生也會是故事中一角色或節目中一嘉賓……可以說“角色教學”會使枯燥變有趣,是美術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生活的武器,是培養學生創造、創新的橋梁和紐帶。
怎樣運用“角色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四個方面的嘗試。
生活是一個極其廣闊的大課堂,同學們可以扮演生活中的某一角色,激發創造欲望。我在上人美版二年級下冊課本中的《吊飾》中,以“我”開了一個“尚美吊飾公司”導入,以聘請“設計師”展開教學,其中“我”不再是老師,而是“公司經理”,而學生也成為了“應聘者”。我課前把美術教室變成了“接待室”,同時展示了大量的道具,營造好了公司招聘的氛圍,通過這一次“生活的體驗”,讓學生感受競爭,大膽創造。在學生眼里,這不再是一次作業,而是作為“應聘者”的一張“設計圖”,為了成為“設計師”,他們以創造出新穎、別致的“設計圖”來獲取“公司經理”的我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工作證”,也就在此,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童話故事具有起伏不斷的故事情節,超人化的角色,充滿了趣味性,更適合引入教學,渲染課堂,豐富童話形象。
在上人美版一年級下冊《長呀長》的時候,我聯系生活現象,并考慮植物的外形特征,借鑒語文課的經驗,設計了課程《種子娃娃出來了》。課中,我和學生進行角色分配,分別扮演“農民伯伯”和“小種子”,并進行討論:不同的種子會種出不同的植物,“小種子,慢慢長,慢慢長,種子慢慢長大了,可是生活在泥土下,四周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見,心里很著急,一天種子使勁一搖身,嘿,出來了,外面的世界可真大,真漂亮啊!”然后,成為“小種子”的同學們好像也真成了“種子娃娃”了。當老師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我看到小樹苗在喝水”“我看到向日葵在曬太陽”“我看見高高的山了”“我看見白菜大哥對我笑了”“我看到太陽公公在向我招手”……這時我再提醒他們關于植物形象特征、色彩特點、周圍環境就變得親切鮮明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他們的作業想象力豐富,個性特點強,畫面形象憨態可掬,完全達到了這堂課的目標和要求,充分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顯然,學生完全進入了“角色”中。
改編、出演熟悉的故事,讓學生把熟悉的故事情節進行不同程度的改編,通過自編自演,豐富了故事情節,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格利弗游記》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故事,我在上人美版二年級下冊《假如我是巨人》一課時,讓學生扮演巨人,改編誤入小人國之后的情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當作業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看到的是“格利弗在街上賣藝練雜技,籌錢回家”“格利弗幫小人國打敗怪獸”“格利弗把海里收集的玻璃瓶給小人國建城堡”……許多毫不相干的事物,在小朋友的筆下竟然是這樣親密無間。
電視節目制作水平越來越高,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日新月異,如果讓學生在看電視綜藝節目和上一堂美術課中作選擇,我想大部分學生肯定會選擇看綜藝電視節目。據調查,學生最喜歡看的有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央視的《星光大道》等,最感興趣是演員華麗的服飾和裝飾絢麗的演播廳及各種耀眼的明星,那我就把美術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電視綜藝節目,但課堂畢竟有別于舞臺,表演的內容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在上人美版六年級下冊《城市雕塑》一課時,我就以綜藝節目中常見的“擺造型”這一形式穿插在美術課中,演繹許多城市雕塑作品,讓城市畫面生動起來。我鼓勵學生自創各種“擺造型”,經過學生有趣的肢體語言,再加上自創環節,活靈活現地再現課堂,總能令全班學生捧腹大笑,笑聲中,學生興趣更濃了,了解了相關的美術知識,該課的時效性便輕松體現出來了。要說模仿電視綜藝節目,服飾和飾品作品的走秀是學生喜愛的活動,在美術課中,有許多變廢為寶的主題課程,各種廢棄的材料在學生的巧手下變成了漂亮的手提袋、帽子等,這類作品也體現現代孩子對時尚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通過模仿綜藝節目的形式更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如果把課堂搬到優美的校道上,那就成了活靈活現的校版《星光大道》了。
學生的興趣和了解的知識也遠不止以上這些,所以“角色教學”也不僅是這四種方面可以設計,針對不同課題,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課堂教學設計也要各有特點,要有針對性。我在上人美版下學期《添畫》一課時,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以每位小朋友都是小攝影師,來抓拍風景中有趣的畫面,目標是在學生準備好的風景圖片中添畫有趣形象,使畫面生動有趣。針對不同的風景背景圖,添上與之相應的形象,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欣賞類似的圖片,引導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造也能圍繞本課要求和目標來完成。再如,在上人美版六年級上冊《添畫人物》一課時,我給六年級學生的角色是“人像畫修復師”,教學中運用欣賞和示范相結合的方法,注重人物添畫時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添畫人物,激發學生在表現形式和技法方面的創造力。
在運用“角色教學”時,還要注意幾點:1.教師的導語是“角色教學”的基礎,要具有誘發性和鼓勵性,要把孩子引入角色中,要有利于他們的視線的展寬,要激勵他們的創造欲望。2.進入角色后,要不斷推動學生的情緒,幫助他們獲取表達題材,角色的出現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圖畫、道具等實物,也可以借助語言描述,并用各種強化手段如音樂、話劇渲染,提高學生感知力。3.根據不同課型設計形式與角色,當然也不是每種課都適合運用“角色教學”,切不可強行切入。
“角色教學”的運用,能培養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的習慣養成,因為在學生出演“角色”時往往是出演生活中的角色,所以有利于學生平時知識的積累和創造力的發揮。“角色教學”改變舊的教學模式,既拉近師生間的關系,也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始終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更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角色教學”主旨是讓學生體會角色情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陶冶審美情操,同時,融洽了師生關系,激發了情感,通過情感之線,更利于學生思考、創造,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