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娜
(山東省費縣費城南關小學,山東臨沂 2734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另外,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使其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此外,教師要轉變觀念,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適當點撥,將靜態課堂變為動態課堂,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自主學習是在新課程改革后,新興的一種學習習慣,和傳統教育相承繼,其在課堂中重視以學生為主,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讓學生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自主進行文章的預習和復習等,即由學生自主完成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進而提升學習效果[1]。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較大,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多為教師“一言堂”,不能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影響其今后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就要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促使其主動探究和實踐,并在此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將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不能很好地拓展和運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嚴重。教師只重視學生語文知識點的積累,忽視了知識的運用和實踐,使學生缺少實踐機會,無法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降低了學習效率。
很多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因缺乏知識拓展能力,學習效果不高,長此以往,便降低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會深入思考知識內容,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下達的學習任務,被動接受知識,不能利用課外時間主動進行閱讀學習,自主學習效果不佳,影響了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
在筆者看來,傳統傳輸式的教學方法就是“保姆式”教學,過于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字的注音、詞的講解、段落的劃分和含義等,都是教師將標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機會,阻礙了思維的發展,很難產生獨立見解。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更別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2]。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一課時,教師可改變指導方法,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前,都是老師先提出需要學習的新詞語,這次,我把這個機會讓給你們,希望你們一起找出本節課應該掌握的新詞。”學生掌控主動權后,調動了自身的積極性,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找出需要學習的新詞。然后教師再給學生布置課文學習的任務:“針對這篇文章,我們該怎樣學習呢?”經過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后,有的學生說:先通讀文章,找出課文描寫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掌握主題后再逐段分析。有的學生說:認真品味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設置學習內容和方法,并讓其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學習,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究的熱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的形式,最終完成了學習任務。
質疑是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的表現,也是繼續探索的動力。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提問,養成質疑習慣。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充分思考,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鳥的天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答案,經過分析和討論,總結問題的答案。如有學生提出:作者一共經過大榕樹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文章為什么叫鳥的天堂?等等。學生在質疑、釋疑過程中,逐漸清晰文章脈絡,最終理解了作者的感受和寫作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新導入環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3]。
例如,在學習《鯨》這篇文章時,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鯨”字,向學生講解此字的讀法,然后讓其猜測教師寫鯨字的用意。學生結合以往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力,展開猜測。例如,有的學生說:鯨字有一個魚字旁,所以鯨魚是魚類。教師在肯定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同時,應告訴學生,鯨魚雖然生活在海里,但鯨魚不屬于魚類,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這一說法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為什么“鯨”字寫這么大。學生在思考的同時,紛紛猜測:難道鯨魚很大嗎?然后,教師可給學生播放有關鯨魚的視頻,鯨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觀看視頻,來了解鯨魚這一龐大的海洋動物。在觀看視頻對鯨魚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章,讓其自制思維導圖,了解《鯨》這篇說明文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寫清了鯨的哪些特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養成了主動思考的習慣,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同時還樹立了愛護自然環境和動物的觀念,實現了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使其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掌握知識的學習規律,從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預習環節,開展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孔子拜師》前,教師可布置課前預習內容,讓學生查閱古籍和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自學,然后在課堂中,針對布置的任務,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學生熟悉、了解了本文的生字詞,并對孔子這一歷史人物有一定的認識。借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會更加順利,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提問和解答的時間和空間等。學生按照課文主題主動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
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除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外,還要利用課外預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料,自主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在課程正式開始前,先設置預習任務:“為什么當初鴉片可以進入我國境內?”“我們應怎樣抵抗外國列強的侵略?”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自主進行資料查詢,對課文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在思考和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時,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具有記憶知識點周期短的特點,要想提高其學習質量,教師要利用課后練習,幫助其鞏固知識點,由此學生才能牢牢記住學過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練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創新課后習題的模式,增強習題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教師可設計“小兔子回家”的游戲:一只小兔子迷路了,它回到自己的小區,發現要想看到門牌號,就需要解答上面的問題,請你幫助小兔子找到家。此游戲包含了很多知識點,學生要想幫助兔子找到家,就要正確解答問題,這一游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在探究過程中鞏固了學過的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就要充分利用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豐富指導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等,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其在此基礎上,養成自主學習習慣,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