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德寬路第二小學 周鮮葉
教育最主要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需求去引導學生,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要加強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以此來推進課堂教學的發展與進步。鑒于此,本文便根據我自身教學經驗,從帶領學生觀看視頻,激發口語表達興趣、加強語文師生實踐,提升傳統文化滲透,促進學生能力提升這三方面,對小學語文師生互動式教學展開探討,希望能與各位一線教師共同學習與進步。
在小學階段的口語能力培養中,若是我們僅僅以課本為教學的標準,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其一,不利于對學生的興趣激發;其二,教材內容指針對于某些特定的知識點進行教學。因此,內容資源有限,無法使學生在教材中獲得良好的口語表達知識。故此,我們應積極利用課外資源,針對于口語表達方面的知識內容為學生進行挖掘,以觀看電視節目的形式促使學生產生口語表達的意識,進而通過電視節目精彩的內容資源,激發口語表達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為課堂的進一步教學作出良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現今一些優秀的脫口秀節目或口述歷史類節目進行挖掘,選擇一些符合現階段學生年齡和心理等各方面認知特征的片段內容,在課堂中提供給學生觀看,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進行引導。以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的脫口秀節目《曉說》為例,若單以語言表達而論,其節目幽默風趣,敘事有條不紊,有理有據,自成魅力。對此,我們可以擇取當中的某些合適片段,譬如有一期為講解《清明上河圖》的節目,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看,觀看結束再與教師交流觀看的心得與體會。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師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與學習能力進行提升,還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外,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的熏陶。這種實踐行為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精神,并能夠讓學生了解如何將傳統文化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應用。
例如:我曾在端午節前夕,根據端午節的習俗,來組織學生學習包粽子,并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賽龍舟的視頻。在引發了學生對于端午節的興趣之后,我給學生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屈原于五月初五時跳江而死,人們為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便向江中投放粽子,以示祭奠。而端午節中賽龍舟的習俗則是由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民族為祭祀部落龍圖騰而設置的。”此外,我還會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雅、誠等,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語文教師還可帶學生去認識我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從傳統藝術圖案中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認識傳統文化,還可將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精神品質運用到生活之中。
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最重要的時期,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擴展知識,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對于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自主去搜集傳統文化相關信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例如:在古詩教學時,我就會引導學生在課下,利用業余時間去搜集關于古詩詞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回答以下問題:“這首古詩創作在什么時期?這首古詩名字的原因?這首古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故事?又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在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時,有學生表示古人可以通過精簡的語言表達出濃郁的感情,也有學生說他了解古詩后面的故事后感到悲傷,還有學生表示他了解古詩的故事背景和詩意后便對古代詩詞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并打算在課余時間去學習古詩詞。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整理與收集,就能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同時,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也能讓他們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有所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采取互動教學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轉變學生“旁觀者”的身份為“參與者”。我們要努力將語文課變成一門互動課堂,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并真正愛上語文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