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鍵
摘? 要: 為保證《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實施,對其背景、內容及其深刻內涵進行深入探討。推進體教融合,就體育部門而言,體育要回歸教育,體制機制要實現三個轉型;就教育部門而言,深化教育改革體育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要做四個方面的調整。
關鍵詞: 體教融合;青少年健康發展;站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0-00-02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從醞釀起草、征求意見到最終面世,歷時多年。事實上,體教融合,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類似的概念,如體教結合、教體結合,在20世紀就曾被提出過。之所以今天被再次提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代發展到今天,體育、教育若再不相互結合、再不相互融合,會對體育與教育事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制約,對兒童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形成阻礙,更有甚者,會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健康中國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事業構成嚴重的發展瓶頸。因此,為了保證《意見》的實施,有必要對《意見》的背景、內容及其深刻內涵進行深入探討。
一、體育、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目標迥異,影響立德樹人宗旨落實
對于體育部門而言,金牌是競技體育的核心目標,為了達成目標,青少年可以放棄除了訓練和比賽以外的一切。同樣,在教育部門,為了文化考試成績,學生可以排除科學文化學習以外的一切。其結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了一句口號,立德樹人育人目標不能很好地落實。
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結束了運動生涯,從體育系統走上社會的人,很多沒有生活技能,難以立足社會;而完成了繁重學業,從教育系統走上社會的人,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身心健康問題又往往成為阻礙事業發展的最大因素,更不能滿足國家重要崗位對身體的特殊要求。事實上,對兒童青少年而言,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培養方式,違背體育規律,背離教育規律,不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二)互設壁壘,阻礙持續發展
以事劃界,無論是機構設置,還是活動組織,都自成一體,互不溝通。如,同樣是年輕人的體育比賽,分成青少年競賽和學生競賽,人為地把年輕人分成不同群體。其結果是,在體育部門的競技人才培養過程中,脫離同伴、脫離家庭、脫離社會現象明顯,發展道路越走越窄,導致后備人才枯竭,優秀人才來源成了無源之水;教育部門的教育,缺失體育文化的激勵和刺激,影響體質健康成長,不利于人格培育,人力資源質量、人口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導致一代“東亞弱夫”。
(三)規范缺失,干擾制度建設
無論是法規建設,還是政策文件、行業標準等,都滯后于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實際,不足以系統解決行業發展的問題,不能有效協調事業發展的各種力量。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布于1990年,已經30年沒有修訂,《條例》的許多規定,還停留在20世紀學校體育面臨的問題,嚴重脫離實際,不能切實解決學校體育的現實問題。體育部門一直沒有擺脫行政、事業、行業和企業混為一體的格局。內部關系復雜,矛盾突出,同樣不利于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體育、教育事業的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因為無法可依,成了空中樓閣。
(四)相互封閉,制約社會資源共享
一方面,教育部門,尤其是城市區域,人口聚集,老舊學校沒有發展空間,學生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體育部門占有大量體育資源,場地設施不能與社會共享,不能向學校開放,僅僅為有限的運動員服務,有效利用率低。
一方面,體育部門擁有高水平體育教練員隊伍,他們往往有豐富的訓練、競賽組織經驗,但是,體育行業發展、產業發展水平低,其職稱、職務上升空間小,職業生涯發展受限;另一方面,教育部門缺編體育教師約16萬人,體育課開足率低,學校體育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更是缺乏優秀教練人才。
共享時代來臨,需要體育、教育部門構建協同機制,推進融合發展。
二、推進體教融合發展要有更高的站位
需要提示關注的是,本次印發的《意見》,盡管是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但事實上,《意見》是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并經國務院同意頒發的。可見,體教融合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問題。
與以往“體教結合”,或者“教體結合”的提法相比,盡管詞義相近,但這次“體教融合”的高度不同,意義不同。如果說,以往的“體教結合”是體育、教育部門之間在高水平運動人才培養方面的政策對接,那么,這次“體教融合”的提法,則是站在中國體育、教育制度建設戰略角度提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新理念。這個新理念不僅關乎體育、教育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涉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健康中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成效與前景。
從體育的角度看,國家進步了、發展了,我們現在培養的體育人才,不僅僅是獲得金牌,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展示文化、體現精神。體育人才應該是世界競技領域的佼佼者,也應該是世界文化的建設者。所以,除了一技之長,體育人才必須有基本的文化知識,必須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乃至生活技能。中國優秀運動員站在世界競技舞臺,應該能夠體現中國的文化,傳播中國的價值觀。
從教育的角度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不能放任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蔓延,不能放任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體育是文化,扭轉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持續下降的趨勢,最根本的是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以優秀體育文化為引領,讓體育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追求的重要內容,乃是扭轉當下“文弱”流弊的關鍵。體育是文化,體育不僅能使兒童青少年具有強健的體魄,更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與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在團隊精神培育、頑強意志磨煉、規則意識強化、抗挫折品格養成等方面,體育是更獨特、更有效、更能為兒童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方式。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則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征。
從醫療的角度看,健康中國建設更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兒童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做起。研究顯示,除了遺傳因素,引發危害人體生命疾病的原因,大多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兒童青少年時期最為關鍵。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的因素,如便利交通、集中居住、無節制使用屏幕以及過度醫療依賴等,導致了普遍的運動不足,這也是中國現階段致命性慢性病流行的重要原因。研究和統計顯示,如果因運動不足導致的致命性慢性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到2035年,中國每年的醫療總預算將僅夠應付這些疾病的治療。過多的醫療費用,不僅對個人收入、家庭幸福構成威脅,更嚴重的是將對小康社會、現代化社會建設造成極大的危害。
從產業的角度看,在發達國家,體育及其周邊產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可以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人口就業提供巨大的貢獻。但是,現在中國體育及其周邊產業,還遠遠沒有達到支柱產業的程度。有學者預測,中國小康社會的建成,將快速引發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從2035年到2050年,將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從業人員,這意味著,今天受到良好體育教育的兒童青少年、專業人士、體育愛好者以及健康社會方式的實踐者,將更有機會到這個行業就業,在這個行業實現人生價值。
三、推進體教融合發展策略
從現在開始,推進體教融合發展,解決體育、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與流弊,可以做的事很多。我們看到,在《意見》文本中已經提出了比較詳細的舉措,涉及了體育、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各項工作。任務清單已經列出,具體目標業已明晰,下一步就是落實的問題。盡管如此,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角度,還是要對體教融合的總體方向進行梳理。
推進體教融合,就體育部門而言,體育要回歸教育,體制機制要實現三個轉型:一是兒童青少年體育管理責任要轉型。體育管理部門要與教育管理部門融合,體育部門管理的重點是職業體育、社會體育等,而兒童青少年體育則應當由教育部門承擔起管理的主要責任。二是運動員培養體制機制要轉型。運動員的選拔、培養要與大中小學校教育融合,青少年運動員的成長,不能脫離社會自成一體。三是青少年體育競賽制度要轉型。青少年體育競賽要全面與各級各類學生運動競賽融合,不能是兩個體系、兩個機制。未來,最高水平的青少年體育競賽是高中比賽、高校比賽。
推進體教融合,就教育部門而言,深化教育改革體育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要做四個方面的調整。一是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嚴格施行。體育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和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既然是教育過程,必須有基本的評價和考核。依照《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關于“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的明確規定,體育成績要成為升學的必要條件,體育考試要變“軟要求”為“硬指標”,要鞏固初中體育考試制度,要積極探索高考考體育的有效辦法。二是必須對運動員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接受基礎教育,具備文化知識、學習社會技能是每個青少年運動員的責任與義務。教育部門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政策,為優秀運動員升學提供條件。不允許青少年運動員的成長脫離正常的教育體制。三是教育部門要建設高水平競賽平臺,培育積累高水平的體育訓練資源。學校要成為未來高水平運動員成長的搖籃,必須與體育部門深度融合,共享、共有、共用體育資源。四是要突破編制等制度藩籬和發展瓶頸,創新學校體育工作,為教學、訓練、競賽提供足夠的專業崗位,讓體育專業人才進得來、用得好、留得住。
習近平總書記說:“孩子們要文明精神、野蠻體魄。”從人的培養角度看,體育與教育本是一個整體,體教融合,是培養新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