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尚書》云:“詩言志?!标憴C《文賦》云:“詩緣情?!边@兩個觀點說出了詩之所以為詩的本質屬性,即詩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的。王陽明在《羅履素詩集序》中說,詩文是一個人的“精神心術之所寓,有足以發聞于后者”。詩歌不僅可以表達情感,由于受到中國文化精神的浸染,詩人在表達情感的同時,因為靈感的瞬間照耀,也澄明了中國文化精神一直所追求的“道”。所以我們拈出“詩明道”三個字來描述這一現象。下面我們用兩首唐詩所蘊含的“道”來闡發這一理念。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被編入了日本的教科書,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俞陛云說:“作者不過夜行紀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林立,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與不幸耶 ”(見劉學鍇《唐詩選注評鑒》)這首詩的傳誦是偶然的嗎 它是不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而至今還沒被我們發現呢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痹娙怂畹氖鞘裁?一般認為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發生之后,詩人流落江南,客船水宿,因而憂愁不寐。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張繼落第或考中進士但未授予官職之后,來到蘇州,夜宿觸景生情而寫的。無論詩人身上發生了什么具體的事情,他的“愁”這一情感是真實的。這一愁懷是他面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望而不能實現時產生的,是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相互矛盾而激蕩起來的。
張繼有一首《洛陽作》,寫出了他對功名的渴望與追求: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
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
貧賤非吾事,西游思自強。
另一首《感懷》云:
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可見張繼心中雖然有對功名的渴望,但是他又是一個有底線的人,不會隨波逐流,在現實中是與“時人背”的,也因而無法實現他通過“自強”改變“貧賤”的愿望?!霸侣錇跆渌獫M天”正是對所面臨的人生境況的隱喻。“江楓漁火對愁眠”,用了一個“眠”字,但實際上是不眠,是失眠了。失眠的原因即是“愁”,這個愁其實寫出了我們的普遍的生存境況,即心中的理想因殘酷的現實導致的失落所帶來的愁緒。
接下來的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為什么是姑蘇城外呢 唐朝時的蘇州城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姑蘇城內代表紅塵滾滾的繁華世界,代表各種功名利祿、財色名利的追求。我們人生的愁懷正是因為姑蘇城內的世界所激發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這愁緒,無法在城內得到消除,必須轉向城外。我們處在生命的“圍城”之中,必須跳出城外,才能解除生命的憂患。城外,代表著跳出了城內的花花世界,用一種超越的視角來觀看人生。從城內走出來,才能取得賈誼在《鵩鳥賦》里所說的“達人大觀”的視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姑蘇城內,正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在里面愛恨情仇,生生死死,終日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一旦跳出城內,來到姑蘇城外,我們才能獲得達觀的視角,從哲人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人生。不僅僅是城外,緊接著的是“寒山寺”,而寒山寺承載著佛教文化。如果說儒家文化使我們懷有一種“達則兼善天下”的積極進取的情懷,終日想著“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人生的三不朽;那么佛教文化則是教導我們放下,給我們的是一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涼世界。我們正是在積極進取中受到了重重阻礙,因理想的得不到實現而憂愁,現在,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使我們從紅塵滾滾的繁華世界中解脫出來。
“夜半鐘聲到客船?!痹谧詈笠痪渲袑懙搅撕剿碌溺娐?。為什么是“夜半” 對于這首詩提到的夜半鐘聲,一般的解釋是鐘聲更增添了夜的寂寥和詩人的愁緒。如沈德潛說:“塵世喧闐之外,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蹦洗逶唬骸按嗽娚n涼欲絕?!倍懊婕印耙拱搿倍郑瑒t是“狀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詞”(高士奇語),意思是鐘聲吵到我了,我還要睡覺呢!劉學鍇先生說:“‘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顯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世人臥聽疏鐘時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辈⑶?,其中還寓含著對“霜天清夜、旅泊楓橋的清迥雋永”的“這種美的境界的發現與欣賞的喜悅”。然而,僅僅只有這些嗎 劉學鍇先生說,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一種古雅莊嚴之感”。這種宗教的情思是什么呢 他沒有點出。(以上引文均見劉學鍇《唐詩選注評鑒》)
我們到佛寺游覽,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副出自清朝福堅法師的對聯:“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佛號經聲喚回苦海迷夢人。”橫批是“回頭是岸”。寒山寺的鐘聲在夜半傳來,正像當頭棒喝,喚醒了滿懷愁緒的詩人。當他還在為人生的追求而憂愁不眠的時候,當他為人生的熱望而五內俱焚的時候,忽然在深夜的寂寥中遠遠地傳來寒山寺的鐘聲,正是這鐘聲,喚醒了他。哦,原來這一切的追求是可以放下的啊!《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狈畔聛?,不去牽掛了,就不會有憂愁了。一切愁緒不過是“庸人自擾之”罷了,真相是“天下本無事”。《杜詩詳注》開篇第一首詩《游龍門奉先寺》中,杜甫寫道: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詩人在快醒來時聽到寺院里的晨鐘,內心為之警醒。這正是鐘聲給詩人的一種喚醒。張繼還有一首《安公房問法》:
流連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
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因為感到世事紛繁,欲向禪門問法的心情。
為什么是“到客船”呢 客,點出了人生如夢之感。《古詩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庇终f:“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蔽覀兌际侨松倪^客。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家蒂利希說人有三種存在性焦慮,一是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要言之,對死亡的焦慮;二是對空虛和喪失意義的焦慮,要言之,對無意義的焦慮;三是對罪過與譴責的焦慮,要言之,對譴責的焦慮。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對于死亡的焦慮。人生短短百年,七十古來稀,面對人必有一死這一事實,每個人都有這種根本性的對于死亡的焦慮。這種焦慮也引申出了人們對于功名利祿的熱望以及憂愁。怎么辦呢 “夜半鐘聲到客船。”鐘聲來到了船上。而這船,本是一只人生的苦舟,現在正因為有鐘聲的來“到”,變成了一架“慈航”。佛教云“慈航普度”,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正說明了“船”的重要性,它承載著我們度過人生的愁苦之海。當詩人在人生的熱望中憂愁不眠的時候,正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到客船,使詩人的內心世界頓時變成了一個清涼世界。
這首詩啟示了我們一種更好地對待愁苦的方式。對于人生的愁苦,李白的方式常常是借酒澆愁。如他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終不能解決問題。李白也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有一種歸隱江湖的意愿。杜甫呢,則是痛哭一場。如他的《登岳陽樓》寫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不過,痛哭雖然能夠一時地宣泄愁苦,但是其內心仍然是極其悲傷的。而《楓橋夜泊》則通過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喚醒了我們,讓我們在當下放下內心的執著,當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人生的黑夜被光明所照徹,人生痛苦的熱望變成了甘甜的清涼。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俞陛云的話,《楓橋夜泊》之所以能在日本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絕不僅僅是因為幸運,更是因為這首詩所蘊藏的深刻內涵。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是中唐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
這首詩首先我們可注意“人間”和“山寺”兩個詞的對舉。人間是俗世的,山寺則是超然世外的。當人間的桃花已經凋落的時候,山寺里的桃花才剛剛盛開。這當然是由于山上山下的氣溫不同造成的,不過這里面我們可以讀出更深的意味?!胺挤啤贝砣耸篱g所追求的那些美好的東西,能令人沉醉其中的、使人生的情懷獲得安慰的東西。但是它終將會“盡”、會失去。但這時“山寺桃花始盛開”?!吨芤住非载赞o云“元亨利貞”,貞下起元,又給了我們一個新的開始。在人間失去的東西,我們可以在超世間的地方去尋找,人世間留不住的事物,我們把眼光投向世外。
第三句的“春歸”,其實是我們人生的隱喻。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青春的逝去,一是生命的消亡?!盁o覓處”是說青春一去不復返,找不回了;也可以說是生命一去不復返,無法起死回生了。而“常恨”則揭示了這是從古到今所有的人,圣賢大哲也好,凡人百姓也好,都曾有過這樣一種喪失的焦慮和遺憾。
這一人生的遺憾如何解決呢 詩人指出了一條道路:“不知轉入此中來”。此中,即大林寺中。大林寺是佛教文化的承載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禪宗的智慧代表了儒釋道文化的“求道”、探尋人生智慧和歸宿的終極關懷的部分。這句詩暗示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解決人的生死問題的焦慮,需要從俗世的沉醉中醒悟過來,而進一步“求道”。
智慧的維度追求的最高智慧就是“道”。中國文化最重視的、最根本的就是對“道”的追求和體認??鬃诱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睙o論是對道德的追求還是對于藝術的追求,最終的目的是求道悟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痹缟下犝f了道,悟了道,晚上死去了也不遺憾。因為人生的目的就是求道啊,目的達到了,就不怕死了。老子說:“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惫拌雕嗰R是非常貴重的禮物,猶如今天說的得到很多錢財、名貴的汽車,但即使得到這樣的禮物,也不如求道悟道尊貴。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接著老子的話說:
雖王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一天下,雖金輪圣王王四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四天下,雖王忉利夜摩,乃至王大千世界,亦不如坐進此道也。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即使統治了整個地球,統治了整個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做世界之王、宇宙之王,也不如求道悟道??梢娭袊幕钪匾暤木褪菍Φ赖淖非蠛腕w認。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都重視道。儒家的天道與性命,道家的道與真宰,中國化的佛教禪宗所說的自性、本來面目等,都是對道的描述。當然三家所說的道是有大小深淺的區別的。其中尤其以禪宗對道的體認最為究竟深刻。對道的體認就是對我們的心性的認識。它給我們一種終極關懷。
這首《大林寺桃花》也啟示我們,只有在追尋“道”的過程中,以及最后的“悟道”才能真正解決人生的焦慮和遺憾。我們在“道”中得到了生命的永恒。
中國文化中沒有類似西方基督教那樣的宗教信仰,但是同樣有自己的終極關懷。那就是對于“道”的追求。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夠修持德性,堅持高尚的品格,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對道的追求。因為心中追求道,所以外在的貧富、貴賤、壽夭、聲名,他們都能夠置之度外。如孔子說“富而好禮,貧而樂(道)”,“君子憂道不憂貧”,“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所好者,道也。今人因為忘記了對道的追求,喪失了終極關懷,所以人生就變得只如在低處爬行。人們更多地在意外在的貧富、貴賤、壽夭、聲名,社會上因為追求利而忘記義的事情頻頻發生。如有的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放松產品質量,甚至產品危害消費者健康的情形,如普通人因為情感的糾紛而傷害自己或對方的情形,又如學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學術造假、剽竊等事情,我們屢見不鮮。如果我們能認真地學習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的目標在于追求宇宙人生的大道,認識自己的清凈本性,時時提醒自己對外在的貧富、貴賤、壽夭、聲名等順其自然,看得淡一些,那么,我們就能更好地投身于利己利人的事業,這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文學博士,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