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濱
多年以前,讀過韓小蕙的散文《我的大院,我昔日的夢》,她對協和大院的描繪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有段文字這樣寫道:
(協和大院)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小世界:綠草如茵,中間高聳著巨型花壇。樹影婆娑之間,是一條條翠柏簇擁著的石板路,通往若隱若現的一座座三層小洋樓。小樓全部為哥特式建筑,平臺尖頂,米黃色大落地門窗,樓內諸陳設如壁爐、吊燈、百葉窗等全部來自歐美,外墻上爬滿了茂盛的爬墻虎……
沒想到,這篇文章只是一個序曲,多年之后,韓小蕙25萬字的《協和大院》一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奏響了多聲部的協和大院交響曲,百年滄桑盡收眼底,風云變幻悉數呈現,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動植物事繪聲賦形,其縱深感、厚重感、命運感在作者親歷的視角下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細節展現出來,猶如一部波詭云譎的連續大劇,傳奇故事讓人欲罷不能,那些醫學大家的神采光華叫人心生向往,百年大院的興盛衰微又令人五味雜陳。
《協和大院》共18章,加上“代序”《我的大院,我昔日的夢》和“代跋”《絕唱》,攏共20篇。這些篇章以散點透視法將協和大院的百年歷史與方方面面窮形盡相,纖毫畢出。每一篇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當作單篇散文看,合起來則又有系統的整體性,可當作一部完整的傳記文學。在我看來,這部書可以視為作者給一座百年大院立的傳,其史實、文學、思想的特點咸備于一體。
協和大院是1917年伴隨著協和醫院的建立而修建的住宅大院,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大院的主人自然是人,是那些名醫大師們,是那些干部們,以及家屬孩子們,但大院的構成還有建筑、草坪、花園、樹木以及昆蟲和鳥,這些自然和諧地組成一個整體世界出現在韓小蕙筆端。百余年并不算長,但歷史的煙云往往撲朔迷離,厘清辨析也需下一番硬功夫。作者撲進泛黃的歷史故紙中,流連沉浸,勾稽爬梳,在文學的活潑表達中,亦充分追求科學的嚴謹性。尤其是,韓小蕙寫協和大院可謂近水樓臺、得天獨厚,她也是這個大院的主人之一,自1960年搬進大院,至今已有60年。書中所述的大多人和事都是她親見、親歷、親聞,如此,那些僵滯的材料和枯燥的醫學術語就被激活了,帶著作者個人的溫度和眼光,躍躍如鮮活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在我看來,韓小蕙是以立傳的態度寫協和大院,那么,就自然給這部書賦予了濃郁的“史”的品格,綜其大略,可以說協和之醫學史、教育史、建筑史的內涵盡在其中了。
為百年大院立傳,當然主要是為大院主人立傳。全書最珍貴的精彩華章都在這里,讀的時候,令我屏聲靜氣,恂恂如也。這個大院住的都是什么樣的人物呢 書中前四章追溯了外交部街和協和醫院、醫學院的淵源,其風云激蕩、曲折傳奇的故事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第五章描述了大院的建筑風格,第六章至第十章為重點名醫大醫塑像。請看:第六章《協和大院一百年(名醫篇)》,第七章《兩位“華人第一長”》,第八章《三位大醫女神》,第九章《四位世家子弟》,第十章《五位寒門大醫》。有趣的是,不知作者是否有意為之,這幾章的標題排序恰成“一二三四五”。作者將這些名醫分為五代,而1949年至1966年的第二代,是“協和大院的靈魂人物”,作者以“醫學大神”呼之,崇仰之情溢于言表。他們有李宗恩、林巧稚、吳蔚然、黃家駟等大約幾十位,皆為某某學科的創始人、奠基人、開拓者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一流的權威專家。由于協和大院是醫生們的住宅區,故作者采取了一個真實的生活視角,以一個少兒的眼光寫這些大醫們生活中的一面,稱呼也是“爺爺”“奶奶”“伯伯”“阿姨”等。如稱住在28號樓的林巧稚為“林奶奶”,“留在我腦中的永久印象,是心情愉快的林大夫綰著發髻,著一身合體的錦緞旗袍,領口處別一枚碎鉆鑲嵌的精致領花,從大門外飄然而入,停在花叢邊上看她那些盛開的花,那身影,無宋慶齡的豐腴卻有著和她一樣的高雅韻致”。再如,寫名醫梁植權:
我從小就認識了這位“梁二爺”,他中等個兒,微胖,大腦門兒,謝頂,戴一副金絲眼鏡,住在29號樓,是梁DN他爸,他的夫人是王婉明阿姨。由于他的低調,他家人的低調,我卻一直到很晚才曉得他是院士,成就非凡。
作者按照名醫們所居樓號一一細數,由衷發出敬佩的感嘆之聲:
哦,真是偉大啊,聲震中國及國際醫學界的一代醫學大神們,救治了無數病人的大醫名醫們,在大院里留下了輝煌身影的前輩們——向你們致敬!給你們鞠躬了!
韓小蕙稱這些名醫們為“大神”,不僅寫出了他們神乎其技的高超醫術,更是寫出了他們身上蘊涵的偉岸的精神特質,令人崇仰膜拜。從韓小蕙的描述中,我深切體悟到了這些大醫們如下精神內涵。
1.文明。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大多曾留學海外,世界名校博士,將中西文明融為一爐,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他們的言行舉止無不煥發出優雅迷人的風度風采,令人傾倒。這不僅是個人修養,還鑄就了一代代協和人的精神氣質。協和醫學院第一任華人院長李宗恩,如此定了幾條“私家規定”要求下屬:
走路聲音要輕,說話聲音要低,不允許穿硬底鞋,特別是絕對禁止高跟鞋;所有協和員工,不論是醫生護士還是職員工人,上班時不許吃大蒜、韭菜,也不準抽煙。
哈,苛刻嗎 文明素養就在這點滴細節中。
2.愛國。協和雖然最早為洋人所建,有濃郁的西方背景,大醫們也接受過歐風美雨的吹拂洗禮,但他們都是“洋裝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國心”。不少人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放棄國外優裕的工作生活條件,千方百計、毅然歸來報效祖國。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3.善良和奉獻。唐代醫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本人婪鰝麖膩砭褪轻t者的天職。
書中記錄了林巧稚的一件事令人難忘:1921年夏,林巧稚考協和醫預科,最后一場是英語筆試,突然有一位女生中暑被抬出考場,林巧稚放下試卷就跑過去急救,導致試卷沒有做完,她自己以為這回肯定落榜了??墒且粋€月后,她卻接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原來校方綜合考察,認為該生其他幾科考得好,尤其是寧可放棄考試也要救人,正是醫者所需要的善良品質和奉獻精神。在大院里,作為名醫,被隨叫隨到、樂于助人的事,在作者筆下多有描述。而他們大多壽至耄耋甚至期頤,正是“好人福報”的最好說明書。
4.高貴。人格高貴,靈魂高貴。如作者眼中的張鋆教授“張老爺子”:
瘦,高,嚴峻,腰桿老是挺著,像一塊行走的木板;頭發花白,已見稀疏,但梳得一絲不亂;走在大院里,既不快,也不慢,從不跟人打招呼,只按照他自己的節奏行事。
這個描寫非常具有象征意義。不管經歷多少風雨,多少磨難,“腰桿老是挺著”,保持著知識分子的尊嚴和節操,那份寵辱不驚的淡然、坦然、超然閃爍出生命的異彩。還有嚴謹、求精、勤奮……這些精神特質形成了協和大院的靈魂和傳統,成為異于其他諸多大院的旗幟和標識。
長期的寫作使韓小蕙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觀,她曾提出“好散文”的十要素,其中前三點分別為生命的激情、哲學的光芒和詩意的審美。她說“文章的烈焰必須用生命激情之火點燃”,這一點在韓小蕙作品中似乎特別得以凸顯,所以有論者稱其散文創作為“生命書寫”。在《協和大院》中,我們可以深切體味到作者的生命投入,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思考,都可以看到作者沉浸其間的身影,她的的情感(歡喜、贊嘆、痛苦、憂憤)、性格、溫度都表露無遺躍然紙上。她是用生命的灌注寫出了協和大院鮮活的生命情采,即使那些泛黃的故紙也溢出生命的馨香。因此,這部以傳記體寫成的散文作品,是一部生命書,那一尊尊知識分子群像不是石雕泥塑的,而是清晰透著紋路肌理、體溫心跳,喜怒憂懼,閃耀著生動的個性的光彩;大院那些昆蟲鳥類小小生靈在作者觀照下也是那樣生趣盎然、可愛迷人。也因此,用生命寫就的書無疑是有生命力的,《協和大院》就是這樣一部書。
(作者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