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善清
讀過《協和大院》一書之后,韓小蕙這個協和大院女兒在講訴大院故事時如數家珍的熟稔,讓我印象深刻。我在慶幸中國近代以來能誕生那么一座“醫學圣殿”的同時,也非常慶幸這個圣殿“大院”誕生了這么一位“纖筆一支縱如斯”的韓小蕙,“大院”孕育了她這個女兒,她筆下重生了“大院”。
也許你隨便翻翻,會認為這不過是一些見聞實錄,是對既往生活的回眸,是記述一座具有世界文明風范的高等院校的史筆。對,這樣認為是不錯,但是,如果認知僅止于此那就很是虧待這部心血之作了。嘔心瀝血的作家,她情感的圣地上擺滿的是那些或喜或憂的生活往事,是那些童話屋式的神圣屋宇,是那些神話中走來的大神級親人,而這一切都早已化石般的凝聚成了她不輕易示人的家珍,今天在這里示人了,在這里向時人,向千秋而下的一代一代人悉數數數,這就不是一般文史之述所能夠的,更何況作家是在為國數寶藏,那抒情的強度和敘事的力度都非常文所能比!
對待“家珍”,作家的珍惜無與倫比。
首先是“珍”,其次是“惜”,“珍”和“惜”構成了深厚的真情實感,這深厚的真情實感毫無疑問是作家為“大院”多年醞釀的獨一份。
所謂“珍”,即珍視、珍愛、珍重?!按笤骸崩锏囊磺薪哉娼鸢足y,皆國寶,安能不“珍” 本然的珍視和珍重便自然而然的閃現于字里行間,洋溢于自始至終,這使那些歷史資料人物也鮮活可愛可敬,不可作資料一掃而過等閑視之。我在讀到第二章《三位“西來和緩”》時,就感到了三位歷史塵封的國際友人在作家筆下從抽象到具象,走出了史料,來到了眼前,生動可親:第一位西來的“和緩”叫威廉·雒魏林,他27歲的盛年來到中國,作為傳教士,他不遑多讓的披了這個身份外衣,隨而不由自主的將傳教的博愛使命發揮到最大化,為中國辦了四所醫院,個人接診20萬人之多,患者涵蓋了官員、商人、士人、市民、工農、雜役、乞丐等人群,他還在災年籌錢買米施舍長達九個星期,53歲以前的黃金年華大多無償獻給了中國。他圖什么 圖私利 圖錦衣玉食 圖千秋美名 其實,他啥也沒圖,就圖大善大愛。他最后在北京建立的倫敦宣教會北京華人醫院,其創建的病案管理制度,成為了成就百年協和的五寶(名教授、病案室、圖書館、內科大查房、八年制教育加住院醫師培養制度)之一,這掩映在歷史深處的雒魏林倘若不在《協和大院》中被珍視,普世的讀者又怎能了解而肅然起敬 第二位西來的“和緩”是雒魏林先生的繼任者約翰·德貞,也是雒魏林舉薦來接替他的,他在雒魏林的北京華人醫院的基礎上拓展出了北京施醫院,這就是協和大院的前身。這位洋大夫也是以忘我甚至忘掉了傳教士身份的奮發精神,恪守“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理念,全心全意干了20年,他是院長,更是醫生,救死扶傷,口碑如山,同時他還任京師同文館等學堂教官。畢竟全部的善行不能等于宣教,最終與倫敦宣教會切割開來。這位在協和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人物最終長眠于華夏大地,倘若不是《協和大院》的深情演繹,這樣的“家珍”我們普通讀者只在檔案史志中看到,又能對他產生多少感性乃至感情 第三位洋“和緩”是托馬斯·柯克仁,繼約翰·德貞之后更有作為者,他在義和團焚毀的施醫院的基礎上涅槃重生,高水平的重建了北京協和醫學堂,此后又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新建中,更上一層樓,北京協和醫院享譽世界的名聲也就在此奠定。這位洋人不從《協和大院》走出來,這樣的“家珍”我們普通讀者也都將難以近距離的認知而陡生敬意。

“大院”女兒的家珍遠不止這些,板著指頭數,可著勁寫。洛克菲勒父子兩代投資人在協和定下“最好的”調子,這調子衍生的“最高標準”,小到建筑墻體的嚴絲合縫,大到精英教育的舉世獨步,都堪稱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因為苛刻的辦學標準,協和出現了蜚聲中外的華人院長、名滿天下的名教授、享譽于世的名醫……正因為這些家珍的日精月華,“大院”代復一代地經典化演進,那圣神氛圍里的一花一木、一蟲一鳥也都美不勝收。追逐紅果蜻蜓、竹竿承蜩、撲捉螞蚱、逮住蛐蛐,其情其境,一并的蕩進了童話時代,記憶之甘,甜絲絲的。
那個扎著小辮子的大院女兒,家珍還在數,數個不止:三位大醫女神、四位世家子弟名醫、五位寒門大醫,還有那16棟小洋樓、英式別墅、真材實料的新樓、六位干部、三十朵金花……童話神話的“大院”,多少造化方能在里面生活些時日、獲得這些見聞
該說說《協和大院》的“惜”了。因為“珍”而“惜”,“惜”在這里除了珍惜、愛惜之情,還有惋惜、痛惜、可惜等情懷寓其中。除了珍惜外,何為還有傷惜 因為珍物遭到毀棄,圣神之地被踐踏,“大院”一些地方物非人非,身為“大院”女兒,她的痛惜哪能不油然而生 在特殊年代,三天大火燒掉了大院多少文明的書籍 那些花朵美得令人心醉的灌木黃刺玫、嫣紅粉嫩的榆葉梅都難逃厄運,近半個世紀栽種的樹木、花草、綠地都被鏟除,從詩意的“大院”生活環境里悲哀地消失了;書中為我們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綽號“穿山甲”、一個綽號“紅螞蚱”的“造反派”,他們的進駐,他們的恣意妄為,讓“大院”蒙垢委屈,一幕一幕,成為永遠的傷痛和不盡的嘆惜。
曾煥鵬先生曾銳評韓小蕙散文:“力求以一己的傾吐表現出人類共同的情感與思考?!贝嗽u用來說《協和大院》很是恰切。韓小蕙言及《協和大院》一書時,不無心動的說道:“這是我這半輩子一直想寫的書,也是我這一輩子最心心念念的一本書?!笨梢娝龑Α按笤骸钡臅?,也是我這一輩子最心心念念的一本書?!笨梢娝龑Α按笤骸钡恼湟暢潭取_@個文明高地誕生了她,滋養了她,祝頌“大院”文明長存便是她與生俱來的宿命,她當然要寫,勢必要寫,故而,拳拳之情盈滿心間紙上,“大院”華章墨香悠長,進而祈愿與之相映的文明福祉永遠持有,且大而廣之。盡管經歷哭泣,讓人傷惜,但元氣漸次復歸,風景定然夢寐。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出版有散文集《筆照心?!贰段覍懝饰以凇贰度f古一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