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先生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近十年的學術研究中非常關注和重視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自覺、傳統文化保護以及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等問題。他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他認為: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多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贖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條件。
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是當今世界共同的時代要求,并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空想。這一文化自覺的理念首先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無形文化遺產”,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或“有形文化遺產”而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具體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它包括五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集體性、變異性、地域性等特征。
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論”學術思想不僅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更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拔幕杂X”是費孝通先生學術思想反思的思想結晶, 是當今世界文化轉型的時代要求;費孝通先生對“文化自覺”的界定和概括, 包含了什么是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涉及的范圍和內容, 進行文化自覺的目的和意義, 實現文化自覺的途徑步驟, 以及文化自覺所追求的人類社會理想的目標等。費孝通先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把過去的傳統文化帶給現代人,所以現代人應該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自覺地傳承和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是形成地域共同體以及文化自覺的關鍵所在,保護和利用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就在于此。費孝通文化自覺論的學術思想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依據。
費孝通先生晚年的學術研究中非常關注和重視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自覺、傳統文化保護、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以及多元文化共生等問題。他認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費孝通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最主要的學術貢獻可能就是提出文化自覺問題和多種文化和平相處的文化倫理問題。在民族學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學說,這種學說對處于弱勢的少數民族文化懷著極大的肯定和尊重。當全球化的浪潮愈來愈近時,為了表述得更加簡便,費孝通將他的“全球文化多元一體”思想提煉成為16個字,道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在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論”學術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加強了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工作,推進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大了對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力度。
2000年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這時,費孝通先生首先意識到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觸與碰撞在所難免,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變遷歷史、尋找文化溝通、交流的有效途徑,并從中找到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進步的新生之路,應是西部開發中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之一。在我國的西部,不僅有許多珍貴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珍貴的人文資源。我們的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蘊藏在這些人文資源之中。因此,在西部開發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西部的人文資源。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戰略背景下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人文資源”概念:
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么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
在日本一般用“文化資源”這一術語來表述人文資源?!拔幕焙汀百Y源”都是比較常用的詞,但是,由它們的組合而形成的“文化資源”概念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的日本學界卻并不常用。
從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開始,日本一直把地方有形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視作重要的人文資源或文化資源來看待。在日本,把文物古跡、古典園林、文學藝術、宗教文化、城鄉風貌、民俗風情等都被當作文化資源。日本的經驗證明,文化遺產可以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和文化創新的資源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讓大眾參觀欣賞文化遺產是其發揮作用、實現價值增值和傳承的重要途徑。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可以適當地合理開發,但開發利用上,一定要從區域文化的整體特征來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品位,并和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結合起來。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人文資源開發思想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資源開發思想不謀而合,是一種較為超前的應用對策性學術思想,為我國西部大開發提供了扎實的理論依據。人文資源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所創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文明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創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之的。但將其作為資源來認識,卻是今天才有的,所謂資源是為一定的社會活動服務的,離開社會活動的目的,資源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也就沒有了資源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講,資源并非完全客觀的存在,當某種存在物沒有同一定社會活動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遠離人類活動的自在之物,并非我們所論述的資源。也就是說,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是靜態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里,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其僅僅只能稱之為遺產,卻不能稱之為資源,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稱之為資源。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順應了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潮流?!耙粠б宦贰毖鼐€包括68個國家,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絲綢之路開辟出橫貫東西方商貿流通、人員往來、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對中國和沿線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長久以往,已經凝聚成一種絲綢之路精神。絲綢之路精神的實質是開拓精神、互利精神、包容精神、和平發展精神。
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共生思想仍將成為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堅實和實施實踐的理論基石和思想源泉。
當今,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合作與共贏”仍是世界大趨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大原則。我們國家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堅持中華文明追崇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優秀傳統內質,走和平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國家環境和民族環境的局部戰略利益,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來建設“絲綢之路”,將有可能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產生“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重大影響。
費孝通先生主張的“美美與共”和包容精神必將引領“一帶一路”建設走向成功之路。絲綢之路是橫跨中西、連接歐亞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對促進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起過重要作用。各國在交流中堅持相互包容,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國家的文化形態,為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生動的范例。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觀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仍然具有啟迪意義。
(作者簡介:色音,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師承費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