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唯一
【摘要】隨著科技現代化不斷推進,我國教育方面與此同時也做出了重大改革。高中對于古詩詞方面授課內容中,逐漸轉化為接受美學式教授。接受美學教學方案反對教師以往片面、機械性的對語文古詩詞做出研究、研討,續而對學生進行傳授,其是一門把接收者作為側重點的美學理論。該理論較為強調古詩詞社會效果,以及讀者參與性和接受姿態。在校園中,接受美學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對于高中生現有審美標準、美學接納程度,對語文古詩詞進行針對性教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較高美學享受和創新思維意識。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合理應用接受美學進行了具體討論。
【關鍵詞】接受美學;古詩詞教學;高中;應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079-01
古詩詞作為各時代文學家杰出產物,它背后往往蘊含著時代興衰,同時密切反映出當代文學狀況。高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培育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根據地。在高中語文課程教授時,教師應把提高學生分數這種原有教學目標,轉變為提升學生語文審美能力,進而增加學生整體修養和社會價值。讓學生在對古詩文學習時能夠抱著欣賞態度,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美的感悟,高效完成課堂內容,提升課堂原有效果。
一、誦讀吟詠,巧妙入境
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誦讀吟詠永遠是鑒賞詩歌美學最為基本的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較為易于實施。教師可以在課程內容前一天,對學生進行熟讀古詩文這樣一項作業布置,并于第二天清晨帶領同學們一同閱讀古詩文。當然讀并不僅僅是簡單讀一讀了事,教師首先要教導學生咬準字音,保證學生能夠對全文生字正確誦讀情況下,開展第一步閱讀。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古詩詞不同意境,以不同美學闡釋方法,將大致背景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嘗試在朗讀過程中對古詩詞賦予感情。最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挖掘古詩詞深層含義,讓學生能夠透過一首古詩詞學到更多知識內容。在這種誦讀方式中,不但使學生對于古詩詞理解深度加強,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其產生美學意識與享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在語文古詩文課程中接受美學意識融入。
例如,在對于《沁園春長沙》這篇古詩詞進行學習時,教師首先可以于授課前一天帶領學生標注生字,讓學生回家自行朗讀五到十遍。其次于次日清晨,教師可以帶領大家一同進行誦讀,續而將這首詩文化背景傳授給學生,對于《沁園春長沙》這首古詩詞來說,其是毛澤東先生在1925年晚秋,路過湘江之時,面對湘江之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不禁聯想到了當下革命形勢,提筆寫下了這首詩。這篇文章描述了毛主席對于改革開放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學生理解了背景以后,教師可以讓其將感情代入到閱讀當中,進而提升學生美學標準,增加學生整體素質。
二、還原意境,予文以情
教師在對古詩文進行教學時,只有將古詩詞意境進行還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古詩文完成情境創設,才能使學生真正意義上融入到這篇古詩詞當中,產生更強烈的美學共鳴。意境所指就是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將生活中實景與自己思想情感合二為一,所創作出作品的文化內涵。在作品中闡述景物的“境”,所對應既是作者的“意”。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去脫離課本束縛,盡可能去感受作者所處環境,甚至偶爾嘗試對學生進行淺層次催眠,以達到使學生能夠自行在腦海中創造出對應景象。進而完成文學作品美學享受,以此同時增強學生個人社會閱歷、文學底蘊等。
例如,對于《蜀道難》這篇古詩詞進行學習時,在這首古詩詞中,主要表述內容為李白當年趕赴天府之國,路途之中經過蜀道,由于蜀道崎嶇難行,使其嘆為奇觀并對其景象提筆進行了描繪。在李白先生詩中常常會摻雜他對于自己現實生活的不滿,李白先生生平較為自負,對自己自我評價較高。在《蜀道難》這首古詩詞中,李白先生對于蜀道的難運用了大篇幅描述,這篇古詩詞由后人所述,出現了許多不同背景版本。就像古話所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正確積極思想基礎上,自行嘗試對文章意境還原,以達到以讀者感受為主,在古詩詞教學中接受美學的融入。
三、勾聯意境,對話共鳴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嘗試創設“對話”氛圍,從學生與詩作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這三個方面對話過程中,使學生對于古詩文獲得更深層次理解。交流溝通是最為簡易的教學方式,在語文古詩詞教學課程中,應改變以往單一性授課模式,使其轉化為溝通互動式課堂。將學生在課堂中可以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因為在課堂中學生才是文學接受主體,所以想要將接受美學徹底融入到課堂當中,就必須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發聲。只有接收主體表述出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才能使學生更容易對古詩詞產生共鳴,進而獲得更深層文學內容理解,提升學生自主創新意識。
例如,在對于《登岳陽樓》這首古詩詞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以對于該詩進行意境闡述后,讓學生發表自己對于該詩作不同的觀點與間接,將大家正確思維匯總到一起,完成對于課堂內容闡釋。也許讀者間的分歧可以在教師的參與下獲得某種較為一致的共解,也許在當下的課堂中尚不能在某些方面產生共鳴, 也可以允許學生各自保留原有觀點意見。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對于在古詩詞美學接受方面,還需要一定程度提升。學生在美學接受過程中缺乏對于美的理解與認知,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審美接受能力,以有效方式統一進行提升。這樣的教學其實對于教師來說是充滿挑戰性的,教師和學生在古詩文接受美學的滲透過程中都將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升。結合相應手段,完成學生對于古詩文接受美學方面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更高層次的完成授課內容。
【參考文獻】
[1]周小娟.接受美學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以《琵琶行》為例[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5,1(1):22-23.
[2]李占永.接受美學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例談[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7,1(10):131-131.
[3]李占永.接受美學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例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29):1-3.
作者單位
(廣東省博羅縣華僑中學;廣東;博羅;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