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滔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78-01
一、問題的激發與培養策略
在研究性學習中,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也是研究性學習順利得以開展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是學生要有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學習才有研究的對象。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
一般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毋需發現,難以發現的是蘊含在習以為常現象背后的問題。所以,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發現問題是創新的開端。文言文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大膽懷疑。懷疑產生問題。有疑問的問題就小心求證。求證就必須有理有據。要有理,就要讓學生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要有據,就要讓學生廣泛閱讀,養成收集資料的習慣。最后,對收集的資料,要仔細整理,認真寫作,讓學生養成縝密準確的表達習慣。
當前的語文教學,學生提出問題的權利似乎被老師剝奪了,教師成了問題的設計者,整堂課自始至終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一篇課文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整堂課成了“滿堂問”,教師和學生成了問答式的對壘,從而剝奪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權利。慢慢地,學生變成了思考問題的機器,而不是創造問題的機器。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文言文《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句提出疑問: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他們已經不能了解外界的信息,為什么穿著還會跟外界一樣?這種質疑問難,教師也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教師可以此為導火線,引發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依據。
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因此,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說明語文研究性有著廣闊的天地。
二、問題的得出與整合策略
學生在認真閱讀、觀察、思考中常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思維的發散、流暢和聚斂的訓練,意識到有問題,他們就會產生懷疑、焦慮、探索,從而聚焦問題,積極思維,尋求各種解決方法,直到有新的發現和創新。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鑒于對研究的問題具有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隨便拿一個問題或質疑便可以充當。研究的問題是師生縱橫捭闔,凝聚了課文精髓的產物,自然應當是教學智慧的結晶,所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研究的問題是學生發現問題的常態機制。某教師在教授《鴻門宴》時布置學生去收集與課文相關的史料、詩詞、故事。課下學生廣泛閱讀,收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還有王安石的《烏江序》“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主卷土來。”此外還有《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論成敗的一段:“夫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至此,得出探究性問題;“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質疑練出問題。研究性學習應當能激發學生的自主研究興趣,才能最具有針對性,可以發揮最佳效益,所以,由學生提出研讀問題自然是最好不過的,教師若能從學生質疑中加以提煉、升華,而最終形成研究的問題,實為上策。例如在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時,學生提出 “為什么美麗動人的十娘一定要以投江而死呢?難道她不能繼續活下去嗎?”以此為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就會更深刻的理解那個對女人尤其是青樓女子極其不公允的封建社會是容不得這樣一個美好形象生存下去的道理。抓住這個問題,層層推進,以此集中學生思考的注意力,這樣的課堂問題,不但對學生產生了隱性影響和暗示作用,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一來,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才算實實在在地達到了。
課題解讀得出問題。“題”的本義是“額頭”,而“目”則是眼睛。把文章的題目比之為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道出了題目對課文的重要意義。在研讀一篇課文時,得其意趣。因此,從解讀課題人手得出研究的問題,可收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之功效。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看看標題,我們不禁要問,觸龍和趙太后是何人?他們是何關系?觸龍為什么要說趙太后?怎么說趙太后?說的結果如何?由此可見,抓住課題引出的問題,往往效果頗佳。
課后習題帶出問題。課本編者設計的課后習題,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體現了訓練重點和編輯意圖,由此帶出的研讀專題,常有較高的效能。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陳情表》《項脊軒志》,課后“文本研習”4是“‘表和‘記是古代的兩種文體。我們曾經學過《出師表》《核舟記》《岳陽樓記》等。請結合《陳情表》《項脊軒志》的學習體會,說一說‘表和‘記的文體特點”。這一題作為研究性問題去探究,引導學生去深究課文就十分恰當。
實踐操練推出問題。文言文研究性學生重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若能把語言實踐操作與研讀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并從中推出文題,便可收到一舉數得之功。
學生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各不相同。問題的普遍性,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需要通過研究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的需要和能力的培養,對這些“散亂”的問題進行整合提升,使研究性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可操著性。;
其實,研究的問題也無非是“例子”,搞跨學科的研究課題和從課文中找研究課題,都同樣是一個“例子”,一種載體。在課文中找研究課題,也就是營造研究的問題情境,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學生既達到了解讀課文操練語言的要求,又從中培養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