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鉆娣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優化已經成為普遍共識。結合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開展對話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并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深度交互,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本文將簡單介紹對話教學的內涵以及原則,重點談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的有效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對話教學;原則;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99-02
前言
《語文課程標準》引入“對話理論”并進一步強調,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為學生、教師以及文本等主體形成的對話機制,這是對閱讀本質的高度概括。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對當前閱讀教學模式進行重塑,深入推動對話教學的實現,讓學生、教師以及文本基于閱讀形成高質量的互動關系,進而幫助閱讀教學“提質增效”。
一、初中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
對話教學體現的是一種在民主、平等以及和諧氛圍下的教學邏輯以及理念,這意味著在初中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中,師生、生生、學生和文本以及教師和文本之間都需要充分對話,這是激發教學創造性的有效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對話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過程中開展對話教學就是要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互,讓學生在對話中獲得拔高和成長。
二、初中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師生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對話教學必須注重師生的充分融入,所以雙方應該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關系。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往往較低,教師通常采取灌輸式的方法向學生講解閱讀技巧,所以學生的參與感不高,最終影響了閱讀教學效果。因此,師生應該遵循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原則,讓閱讀教學在和諧互動的氛圍中有序推進。
(二)對話教學需公平、公正
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應該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發言、討論的機會,這是激活學生活躍度,打破閱讀課堂沉默現象的有效方法。另外,如果出現教師與學生存在理解差異甚至分歧時,教師應以引導為主,鼓勵學生闡述對文本的理解,不應只以“正確”或者“錯誤”兩個維度來評判學生的發言,需借助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并得出最終結論。
(三)對話教學應搭建體驗式情景
對話的核心是在特定場景進行溝通與感悟,所以,教師需要圍繞文本創設相應的閱讀情景,推動學生在情景中理解和分析文本。學生在分析時既會進行字詞句段的閱讀,也會和文本與同學展開對話,進而豐富對閱讀素材的感知,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以及邏輯能力。所以,對話閱讀應由學生獨立完成,并在情景中深化意識,引發共鳴。
三、初中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引導學生持續與文本對話,培育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認知外部世界,激發創造性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基礎,只有聚焦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引導,才能增強學生語文閱讀的持久性和專注性,這也是實現學生與課本對話的基礎。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充分把握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始終將生本理念作為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培育與學生認知匹配的興趣點。
首先,創建閱讀問題鏈,激發學生帶著問題來梳理文章脈絡,讓閱讀更有針對性,進而讓對話教學更有層次性。閱讀問題鏈在引導學生開展高質量閱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能還能提升學生語感,更進一步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以部編版《白楊禮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提前向學生設置若干問題,并向提示學生在仔細揣摩和分析文本細節,并加以記錄,寫下自己的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例如:
第一、本文的題目為《白楊禮贊》,作者在文中多次贊美,請在文中標注贊美白楊的語句。
第二、作者贊美白楊是從哪些角度進行的。
第三、本文以贊美白楊為主,但第二段卻未提及白楊樹,請問第二段描述的是什么?能否把此段刪掉?
學生閱讀前,教師可通過將問題鏈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加以展示,讓學生從思維導圖中形成與文本對話的整體框架,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只有讓學生充分融入情感才能在文本對話中更加深入的把握情感,最終激發閱讀興趣。
其次,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多場景的語文閱讀場景。多媒體能夠多視角、多場景的展示語文課程內容,相對于傳統語文教學而言,多媒體教學能夠增強教學資源的可視化程度,幫助學生自主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以《白楊禮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由視頻向學生介紹白楊樹的科普知識以及當時抗戰時代背景,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掌握基本的文本背景知識材料,并以此作為課外閱讀素材,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二)教師應聆聽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建立有效師生課堂對話
對話教學主要借助言語溝通來實現,這說明教師與學生應該聆聽對方對文本的真實理解,走入對方內心,感知對方的心境與情緒變化,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話與交流。所以,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善于傾聽,捕捉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細節,從細微之處把握學生閱讀的整體質量。以部編版《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建立以下對話,聆聽學生對文本的感知。
師:同學們,請問課文中有哪些語句可以用來描述菲利普夫婦?
生:課文里,作者寫道“對于叔叔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這充分表現出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的特點。
師:你的答案已經接近了,但還需要再仔細想想嗎,“大家”想用這位叔叔的錢來置一棟別墅,這里特指的“錢”,這說明菲利普內心非常(; )
生:是貪婪,他是非常貪婪的人。
(學生思考后放棄了之前的答案,教師充分贊許)
師:其他同學也想想,貪婪是不是他的最大特征
生:是的,沒錯。
由此可見,在閱讀課堂對話教學中,需要師生之間需要建立高效的對話關系,教師要扮演聆聽、指引者的角色,提示學生從文本中反復獲取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提煉,實現與作者的對話,最終深挖文本內涵。
(三)遵循對話原則,創設公平、開放式的生生對話課堂
前文提到,學生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展開對話交互式對話教學的重要內容,其中生生之間進行的對話是活躍閱讀課程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實現學生思維碰撞以及引導學生真實情感表達。另外,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對話教學必須植根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所以,文本的選擇也必須圍繞這一教學目的開展。需要注意的是,當下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存在超越教學解讀的范疇,例如美學解讀等,雖然語文閱讀教學也涉及美學解讀,然而其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比重較小,一旦其他解讀超過文本解讀、語文解讀的比重,會讓學生出現認識偏離的問題,無法使其聚焦語言能力的提升,造成語言疏遠甚至倒退的情形。以部編版《再別康橋》的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作者通過怎樣的修辭手法利用景色(金柳、青泉等)來表達對母校的情感,并且因此導出對本體、喻體等概念的講述。所以,教師在開展生生對話教學時,必須依托“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一根本目標,讓文本教學不脫離初衷,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育人價值和教學價值。
另外,教師還應在生生對話中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閱讀技巧,例如以特定關鍵詞讓學生領域閱讀文本中的真實情感,品位文本素材中的文字魅力。以《愚公移山》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分享感悟,部分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指出愚公思維太過局限,簡單搬家就解決問題,而另一部分認為愚公移山是在浪費后人的時間和精力,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本價值的規定性,《愚公移山》的文本核心在于傳遞專注以及不畏困難的精神,從方向上讓學生理解該文本的深刻內涵。應該注意的是,教師不應強行灌輸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不應過度融入自身情感,需要引導學生自行通過文本閱讀和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表達,這樣才能促進有效閱讀在文本閱讀教學中的回歸。
同時,還應借助開放式課堂文本結尾,提高對話教學的整體張力。以《項鏈》的教學為例,該文章文末結構具有開放性,教師可借助開放式結尾讓學生充分討論,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深度。對話教學是深化文本理解的基礎,也會讓學生獲得言語體驗的主要方式,脫離文本內容的對話教學,一定會偏離語文能力學習這一根本目標,使語文教學成為文學課甚至說教課。另外基于文本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對話教學是凸顯學生個性以及課堂活力的重要體現,學生在文本主題框架下自由交流和思考,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有利于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思考和認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大背景下,在初中閱讀中推動對話教學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對話教學需要把握相互尊重、公平以及體驗式的原則,具體而言,應引導學生持續與文本對話,培育學生閱讀興趣;教師應聆聽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建立有效師生課堂對話以及遵循對話原則,創設公平、開放式的對話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提質增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增城區教育科學 “十三五” 規劃 (專項) 立項課題 “基于理論對話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c201903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高曉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初中語文對話教學案例[J].上海教育,2020(18):56-57.
[2]劉思鵬.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07):69-70.
[3]曹佳玲.對話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理論),2020(02):131+65.
作者單位
(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三江第二中學;廣東;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