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迪,李 鋼
(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說:“國家治理體系是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聯系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薄?〕由此可見,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統治者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依托,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體現。
公元738年,南詔完成“六詔合一”,在祖國的西南邊疆建起了一個東接貴州西部,西達緬甸中部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南抵越南北部的地方政權,史稱“南詔國”。南詔稱雄祖國西南上百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南詔建立的一整套適合自己特點的國家治理體系是有關的。本文在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論述的基礎上,從南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建設入手,試圖對南詔治理體系建設情況進行初步探討,請學術界批評指正。
國家制度的核心是政權組織。南詔政治制度包括官制和兵制兩個部分,是維護其統治的兩大支柱。
政權組織中最核心的是中樞政權,是整個政權的心臟或大腦。為了鞏固已有的政治成果,南詔政權建立后,按照“修習文武,官設百司,列尊敘卑,位分九等”〔2〕的建政思想,著手把官制列為立國大事,一是仿效唐朝的“三省六部”建立起自己的中央政權機構“九爽三托”。“九爽”(相當于唐朝的?。┓謩e是:幕爽主兵事;罰爽主刑罰;琮爽主戶籍;禾爽主農事商貿;萬爽主財政;慈爽主禮儀;引爽主賓客;勸爽主人事;厥爽主工匠。后又增設“三托”:乞托管馬的飼養使用;祿托管牛的飼養使用;巨托管倉儲。各爽的主事多為清平官和大將軍擔任。二是在“九爽”之上建立以南詔王為首內閣,由清平官(相當于宰相)6人和大將軍12人組成,參與南詔王議事,是最高決策機構。在這6個清平官中推選一人擔任內算官(類似唐朝的中書令),并有兩名副職。內算官代南詔王處理簽押事項和文書往來等日常事務。《蠻書》載:“清平官六人,每日與南詔參議境內大事,其中推一人為內算官,凡文書,便代南詔判押處置,有副兩員同勾當。”〔3〕306外算官兩人(類似于唐朝的尚書令),掌管公事文書的下發。三是建立“內算官”和“外算官”互相掣肘的權力制衡機制。清平官會議有議事和決議之權,但無執行之權。清平官議決的各項政令和決議,必須交外算官發令、出文,并監督有關的“爽”執行,有監督的責任。外算官只有發令權而無議決權?!坝袃人銓m代王裁處;外算官,記王所處,分付六曹。”〔4〕6267通過這種制度安排來達到權力制衡,便于南詔王的集權駕馭,以鞏固王權統治。
由此可見,南詔的中央政權基本上是仿效唐朝的制度設置的,“一如內州府六司所掌之事”〔3〕304。這一系列制度安排,有力地鞏固其政權,對于鞏固唐朝的南部邊疆、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地方行政機構是南詔官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機構按照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不同,又分為“賧”“節度”和“都督”三種建制。
第一,在南詔核心區域建立“十賧”(夷語,意為平壩,相當于唐朝的州)?!笆y”分別是:云南賧,治今祥云南驛一帶;白崖賧,治今彌渡一帶;鄧川賧,治今洱源南部一帶;品澹賧,治今祥云縣城一帶;蒙舍賧,治今巍山南部一帶;大厘賧,治今喜州一帶;苴咩賧,治今大理古城一帶;蒙秦賧,治今巍山北一帶;矣和賧,治今洱源縣城一帶;趙川賧,治今大理鳳儀一帶。各賧長官多為大將軍擔任。十賧分布在南詔腹地南,是南詔政權的發祥地和根據地,由南詔王直轄管理。
第二,在南詔腹地邊緣地區建立六節度。分別是弄棟節度,管今楚雄的大部分地區;永昌節度,管今保山和德宏的大部分地區;銀生節度,管今思茅、西雙版納;劍川節度,管今劍川、鶴慶、迪慶、麗江和四川的一部分;拓東節度,管今昆明地區。閣羅鳳的長子鳳伽異就曾經以副王的身份擔任拓東節度使。
第三,在新占領的邊疆地區建立二都督。分別是會川都督,治所在今四川的會里縣城,轄境相當于今天四川的涼山州;通海都督,治所在今通??h城,轄境相當于今天玉溪、紅河和文山的部分地區。在二都督內有“三十七部”。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就曾是通海都督。
節度、都督是大軍區,其長官多為大將軍擔任,猶如唐朝的節度使,總攬一地軍政大權。六節度、二都督分布在南詔腹地的周圍,起到拱衛南詔核心地區的作用。
軍隊是南詔立國的柱石,因此兵制是南詔的重要制度之一。南詔兵制是仿唐的“府兵”制并稍作變通后建立的,具體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在軍事體制上,在幕爽之下設府,并從低到高分為小府、下府、中府、大府四級。小府,一般由百人或百家組成,多者人戶二百家左右,壯丁達二百人,每小府設總佐一人統領。小府是最基層組織。下府,由千人或千家組成,設治民官統領,兼管軍事、民政。每個下府由十個左右小府組成。中府,由若干個下府組成,一般為四個。大府,由萬人以上或萬家以上組成,每個大府下轄有四個以上中府。府與賧、節度、都督是并行設置的,往往各府的主將又是地方行長官,是軍政合一?!鞍偃松嫌锌傋粢唬艘陨嫌欣砣斯僖?。人約萬家以來,即制都督(不同于大行政區都督),遞相管轄?!薄?〕301
第二,在兵源組織動員上,實行“寓兵于民”的建軍思想,采取預備役和常備軍相結合的方式,其預備役包含兩個部分:一是鄉兵;二是部落兵。鄉兵平時在屯駐地墾殖,與家小同居,是民,戰時調集出征,是兵(鄉兵),農閑時組織訓練,相當于是“預備役”部隊?!缎U書》中載:“南俗,務田農菜圃;戰斗不分文武?!薄?〕301“鄉兵”政府不負責后勤供應,平時也就不向政府交納賦稅,“每出軍征役,每蠻各攜糧米一蚪五升,冬攜魚脯,此外無供軍糧料者”;又“其兵仗各人自赍,更無官給”〔3〕309?!安柯浔敝饕獜挠啦?、麗水、銀生等少數民族地區征調,其中望子蠻(佤族先民)組成的兵,稱為望苴子,在征戰常擔任先鋒。部落兵是臨時抽調的,也帶有預備役的性質。
“常備軍”由“僨排”和“羽儀”組成的,約3萬人左右的。所謂的“僨排”,即“禁軍”,由鄉兵中優秀者選出的“羅苴子”(南詔武士)組成,有統一的服裝、裝備。“羽儀”是南詔王的直接警衛人員,也就是“御林軍”,只能由高官、王室、貴族子弟擔任,是比僨排高一級的警衛部隊,“以清平官子弟為羽儀,王左右有羽儀長八人,清平官見王不得佩劍,唯羽儀長佩之,為親信”〔4〕6267。羽儀直接接近南詔王,但僨排擔任的是外圍警衛,如首都和各要塞防務和控制等。僨排和羽儀長期擔任警衛南詔王及其官員的任務,服裝、武器、軍糧、裝備等由南詔統一供給,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是南詔的專職軍隊,直屬南詔王調遣。由此可見,預備役是南詔武裝力量的基礎,常備軍是南詔武裝力量的主體和精華,并共同構成了支撐南詔政權的臺柱子。南詔王有了這支專職軍隊,得以威懾各方、維持其統治地位。
從以上分析可清楚看出,南詔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典型的軍政合一、軍民一體的體制,帶有明顯軍事色彩。
南詔政權在完善國家政權機構,強化國家政權職能的同時,還調整土地占有方式,實行“重農輕賦”的經濟政策,努力建立支撐其政權的共同經濟基礎。
中國封建社會“以農立國”,土地問題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問題,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都依此而生,南詔社會也是如此。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有恒心,無恒產無恒心。在堅持土地王權所有的基本經濟制度原則下,對土地占有關系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其核心是仿唐的“均田制”實行“授田制”,其標準是:“上官授與四十雙,漢二頃也;上戶三十雙,漢一頃五十畝;中戶,下戶各有差降”〔3〕301。一雙相當于今天的5畝,“下戶”就是普通百姓。
一些部落首領則遷蒙舍、白崖等南詔直屬地區“養給之”,如白崖川(今彌渡)?!扒迤焦僖韵?,給分田悉在。南詔親屬亦住此城傍,其南二十里有蠻子城,閣羅鳳庶弟誠節母子舊居也?!薄?〕204對于弄棟、西爨等被征服的白蠻和漢裳蠻等先進部落,以及烏蠻中較先進的施蠻、順蠻、長褲蠻、麼些蠻等部落,分別安置永昌、拓東等地“令之自給”。另對有一定手藝或專長的授予一定土地,成為南詔的工役戶,即“一藝者給田;二收乃稅”〔4〕6279,讓其成為南詔的編戶、齊民,成為賦稅、兵役、徭役的承擔者。
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生產關系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笆谔镏啤闭悄显t為適應生產力的需要,主動調整生產關系的結果,它奠定了南詔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基礎。
南詔政權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和經濟,在中央政府機構中專門設立了管理農事、商貿、工匠營造、畜牧養殖的管理機構和專門養馬、養鹿的農場,積極推廣農業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并采取一系列鼓勵農耕、“重農輕賦”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第一,鼓勵農耕,實行“重農輕賦”的政策?!叭粚S谵r,無貴賤,不徭役,人歲輸米二斗。”〔5〕“人歲輸米二斗”,在當時情況下農民上交的官糧是小部分,留給自己是大部分,這些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第二,加強基本農田和水利設施的建設,據《南詔野史》、康熙《大理府志》說:南詔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大力發展水利建設,興修陂池溝渠等灌溉系統,開辟梯田。如公元9世紀30年代在大理修“橫渠”,整治了錦浪江,還修建蒼山高河蓄水工程等?!赌显t德化碑》記:“遏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胺池,下隰樹園林之業?!薄?〕371又《蠻書》載:“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薄?〕256
第三,采用先進的耕作制度,推廣了唐初在長江流域一些地區廣泛采用的稻麥復種制?!缎U書》卷七記:“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小麥即于岡陵種之,十二月下旬已抽節,如三月,小麥與大麥同時收刈。”〔3〕256這種制度提高了糧食產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第四,提高耕作技術,采用“二牛三夫”〔4〕6270的耕作技術,每日可耕地三至四畝,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第五,實行督耕制度,每年春耕季節,南詔王指派百官分別到各自然村落督促農戶興修水利,及時播種,而且規定官員不準擾民,否則重罰。
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推動了南詔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較快發展,如南詔“鐸”“郁刀”“越賧馬”等產品聞名中原。
從立國之初的閣羅鳳到中期異牟尋在位時期,南詔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國內移民,把先進地區的部族移民到生產落后的地區或把落后的部族移居到先進地區。據史界考,南詔大規模移民很多,其中較著名有5次。
第一次是公元746年,南詔兼并兩爨(今滇池及曲靖等地)以后,一次遷20余萬戶于“永昌城”(今保山等地),又把大量“烏蠻”徙居西爨故地。第二次是公元751年征伐安寧后將100戶遷移安置于浪穹(今洱源)。第三次是公元794年異牟尋配合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擊敗吐蕃后,把原分布于劍、共諸川(今劍川、鶴慶一帶)及鐵橋附近的施蠻、順蠻、麼蠻、長褲蠻、漢裳蠻及附屬三浪殘余的河蠻,各數千戶遷徙到滇池區域西爨故地。第四次是公元832年“獅子國侵緬”,驃國向南詔求助,南詔以大軍將段宗膀領兵往助,擊退獅子國人侵后,對驃國三千余人俘虜,隸配于拓東(今昆明一帶),令之自給。第五次是南詔豐佑在位,由梵僧贊陀崛多在野共川主持“泄水開疆”,大量墾殖農田,需要大量勞動力,遂把洱海東西兩岸移民野共川。
南詔的大規模移民:一是打破原有部族之間界限,加強了各民族的交流,促進民族融合,讓南詔國內主要居民迅速白蠻化。二是破除其原有的落后經濟結構,用先進的生產方式逐步代替落后的生產方式,使不同部族互相接近,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南詔國內大部分地區達到相近的發展水平,推動了整個南詔的社會發展進程。三是在“白蠻化”的過程中壯大了白族的隊伍,擴大了白蠻社會、經濟模式的覆蓋面,進一步鞏固了南詔的社會基礎。
上述經濟政策的實施,解放了生產力并為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使云南腹地的生產水平迅速接近于唐代中原地區的水平,出現了“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饒五畝之桑,國聹九年之廩”〔2〕371空前繁榮局面,南詔政權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更加鞏固了。
在意識形態方面,從漢武帝“罷黷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著統治地位,南詔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唐王朝主動對南詔施以儒家文化的影響,使之在文化觀念上認同儒家文化的指導思想分不開;另一方與南詔王主動用儒家思想來彌合各個部落在思想意識上的差異,達到從思想上鞏固其統治的需求相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從細奴邏開始的歷代南詔王順勢而為,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積極倡導學習漢文化,“勸民間讀漢儒書,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事”〔6〕29,“辟三教,賓四門;通三才而制禮,用六府以經邦”,到異牟尋在位時“人知禮樂,本唐風化”〔6〕已蔚然成風,模仿唐朝的各種典章制度已具規模,儒家思想已成為南詔安邦定國的指導思想,儒家的倫理道德理論已成為南詔社會行為的規范和準則,“以儒治國”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制度初步確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使用具有儒學傳統的官僚士大夫家族的后代為南詔的官員,如漢族儒士鄭回被委為清平官(宰相),成為南詔王的左膀右臂?!兜禄肪陀伤麜鴮懙?。由于南詔對鄭回的禮遇,也吸引了一些中原的文人儒士到南詔服務,如蜀人杜光庭就是一例(此杜光庭不是青城道士杜光庭)。
二是修建孔廟,開辦“文學”(相當于內地太學),傳授儒家思想。盛羅皮在“開元十四年,效仿唐建孔子廟”〔6〕32。到豐佑在位的天啟年間(公元884年)“唐武宗改元會昌,建二文廟,一在峨莨(今喜洲附近),一在玉局山(都城羊苴咩城南玉局峰下),為儒家典籍訓化士庶,以明三綱五常”〔6〕68。教學由楊波遠、杜光廷、楊蠻佑、鄭回等主持,傳授儒家文化?!拔膶W”的開辦為南詔政權培養了包括王室鳳伽異、異牟尋、尋閣勸在內的一批大姓貴族子弟,成為南詔政權的文職重臣和棟梁。南詔建立國學,說明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已經深人心。
三是每年都派出大姓、貴族子弟到成都、長安等唐朝內地留學。在異牟尋時期,南詔派出王室貴族子弟到成都“習書算,就業輒去,復以他繼續,如此垂五十年;不絕其來,則其學于蜀者不啻千百”①參見朱叢《責南詔蠻書》,載于《全唐書》卷八百二十七。。如果加上和南亞東南亞諸國及吐蕃的交往,更是不可計數。
綜上所述,南詔立國后,積極向唐王朝學習,構建起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體制和機制,形成一個既緊密聯系又相互協調的治理體系,使南詔國家治理能力得以顯著提升。這一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加強了南詔王對云南各民族地區的控制和壓迫;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客觀上促進了云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與唐、吐蕃及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對外開放,使云南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較為封閉落后的狀態,對于開發和鞏固唐朝的西南邊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體系的建立,也讓南詔政權得以在唐與吐蕃的夾縫中發展和壯大,成為西南地區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在唐代政治舞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