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實驗小學 王 麗
我們雖然提出要培養面向社會的現代化人才這一口號,但是并不完全代表要消除優秀傳統文化的痕跡,在教學中還是要持續向學生施加一定影響,確保學生置身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中。小學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更好的滲透條件,教師應當運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條件,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挖掘豐富文化內涵,滲透傳統文化。
國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很高,認為傳統文化是一種文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傳遞了傳統文化應當持續傳承的重要信息。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不斷豐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社會進步而進步。傳統文化需要人們來繼承和發揚。以往國家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上深度不夠,傳統文化差點在我們眼前消失。近年來越發懂得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脫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精華,是我們不能夠拋棄的。現今我們面臨著激活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作為當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命題具有重要意義。煥發傳統文化活力需要各個領域積極參與。教育行業一直承擔著重要任務與使命,其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應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完成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這一重要任務。學校方面應有使命感,緊緊圍繞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這一核心,將其落實到各科教學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天地萬物發展中各種各樣的文化信息,通過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學生感受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小學語文學科特點與傳統文化特征具有統一性,語文學科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
我們必須要保證傳統文化能夠被我國各族人民代代傳遞,為了讓人們深刻懂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應當從小進行教育,堅定傳承的意義決心。小學階段學生還處于發展過程中,還未根本定型,施加一個影響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由此看來,在小學階段滲透傳統文化十分有必要。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綜合性較強,我們可以從學科中發現鮮明的人文特點,語文學科的滲透優勢凸顯。相關人員開始具體探討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滲透這一話題,這也就意味著當前語文學科已經變得不再簡單,需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考核機制上積極優化,以增加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之間的融合程度。當前我們不僅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要保證實踐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能夠朝目標越行越近,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感受文化發展演變歷程,引導學生探知文化系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無形中受到了影響,個體全面發展成為可能。這一切表明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植根于語文學科偉大實踐中,從事語文學科教育的專職人員要積極領會、積極探索,優化滲透形式,確保滲透質量。
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單純作為一項工作任務,與以往任何教學任務相同的是教師仍然漫不經心,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工作的緊迫感。教師雖然在學科教學中也加入了傳統文化學習,但是這明顯是為了應付教學工作。教師過于敷衍,沒有端正的教學態度,傳統文化滲透工作不甚理想。
有一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到了語文學科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是教師認為自己所承擔的壓力較大,一時不懂得后續該如何做,不懂得怎樣才能夠圓滿完成任務。這樣一來,傳統文化滲透工作毫無章法,在教師的錯誤教學下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就無法成為現實。
受長期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產生了本本主義,在學習詩詞知識時學生完全依賴教師,等待著教師帶領自己去學習。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盲目,當接收到不好的教學反饋時一度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出現這一思想的最終結果是對學生的要求降低,對學生尋求輔助材料幫助視而不見。這種情況下學生根本無法感悟傳統文化,無法很好地學習傳統文化,現實與預想差距逐漸拉大,目標的實現難上加難。
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理解和接收起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另外。小學階段學生因為自身的年齡特征,其認知能力還未根本形成,無法深入理解并真正進入傳統文化世界,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會遇到重重阻礙,使之無法獲得自我效能感與滿足感。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調整時間和注意力的分配,傳統文化知識難學難懂主觀印象根深蒂固,經過多次打擊之后不愿意再付出努力響應教師。學生缺乏積極性,不具備學習興趣,傳統文化教育無法繼續開展下去。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題,教師應當深入研究,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科教學聯系在一起,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階段學生對故事、游戲等較為敏感,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性進行課程安排。在《晏子使楚》教學前,教師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編排,保證設計的故事情節能夠被學生所喜愛,從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小學階段學生好奇心很重,教師可以對故事情節進行設謎處理,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使得學生期待教師的講解。學校已經完成了數字化建設,教師可以多媒體為依托借助高科技教學工具,讓傳統文化以不一樣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處于智能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其適應網絡學習,教學方式與學生日常學習方式相統一,學生就有熟悉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故事教學法簡化了傳統文化學習的難度,學生不再逃避,以往錯誤認知痕跡也會不斷消除,新的良好的認知逐漸形成,為后期主動自覺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編寫者接收重要任務,在充分了解學生階段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內容和章節順序,選擇的每篇文章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原有學習中教師教學不夠深入,學生難以體會文章中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意蘊,難以了解思想精髓。教師應當做好教學反思,避免僵硬劃一地照本宣科,堅持挖掘教材內涵。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有意義閱讀,學生置于其中,用心感受作者寫文章時的意境,在閱讀的過程中加深自我感悟。長此以往,學生的能力能夠得以培養,在面對古詩詞時不再泛泛閱讀,能夠結合寫作背景和作者親身經驗來感知來品味。例如《登鸛雀樓》,教師鼓勵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在品味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情感,這樣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相當于開啟了一段良好的心路歷程,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情感,對學生后續學習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現階段我們不應缺少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應當將這個工作提到明面上來,與校園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具體落實到語文學科上,讓學生這一未來發展的有效力量接受正確的教育影響,增加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為了確保教學效果,教師應當認真思考,以這一階段學生自身特點為前提做好課程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保證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實踐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