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恒山實驗學校 劉劍鋒
生物學科的學習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學生學好生物學,對其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起到輔助學生學好生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如果能將二者充分結合并運用到教學中,勢必會引導學生更高效地學習生物,為學生帶來身心愉悅的生物學科學習,從而實現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鞏固與提高。
初中生面臨升學壓力,因此,如何減輕他們的升學壓力,讓他們適應初中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我們可以嘗試在生物教學中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學科結合優勢。由于正處于青春期,初中學生的心理比較特殊,有的學生不會與人正常溝通,在處理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時存在問題。而且有的學校缺少心理專職輔導教師,心理輔導課形同虛設,心理教育模式亟待改變。這對實現教師的有效管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重要意義。
目前,新課改已經全面推行,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成為大勢所趨。如何把心理教育融入生物教學,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在生物教學中適當融入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理解和互動,使教師走進學生心里,學生對教師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使教師對教學效果心中有數,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生物教學。素質教育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學中有效利用心理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這種教育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懂得生物教學,還要深諳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很好地駕馭教學,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生物教學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兩種教育的有機整合不僅節省了師資力量,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鍛煉了教師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會對生物教學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更加深入生物學科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上的創新,它在具體學科的基礎上,使心理教育有了學科依托,讓心理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通過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將一些心理學相關的內容與生物學知識相互融合,能夠提高心理學的實踐性,讓學生更好地從心理學方面考慮問題,進行有效思考。生物學科也給心理學教學提供了一些有效實踐,實現了教學方式的有效更新。
生物學與心理學的融合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進行有效改革。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教育觀念,以往的教育觀念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這種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夠適應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其次,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重要考試之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引導,讓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還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將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健康狀況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以生物教學為依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引導。在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心理學與生物學有效聯系。這種將生物知識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教學策略更加科學。通過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個人認知,而心理學教育也正是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是這二者相互融合的重要內容,高效的互動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這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與討論,能夠加深學生的認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通過興趣學習小組的建立,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因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托生物教育內容有效實施,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心理健康教育與身體健康教育往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相關的研究學者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身體健康教育,能夠在彼此關聯的基礎上對另外一方產生影響。因此在具體的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身體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
在“健康生活”的教學案例中,教材對于合理的膳食知識及營養成分知識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因此,在這一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際的教學,要求學生利用教材中的營養成分表制定相應的合理性食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規定相應的費用標準,以及學生自己調查市場的具體方式、具體方向等。
學生在制定食譜的過程中,還要考慮當前的家庭成員結構以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在這樣的實際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對于生活的貼近意識,讓學生在了解社會的過程中,也加強自身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聯系,并且在具體的心理成因及心理狀態上能夠有正確的意識,最終使得學生能夠在自身的實踐過程中,以健康的心理教育狀態,促進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并且加深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心理問題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教育的深入發展,新時代下的教育也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及要求。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往常的課程設置通常注重于對知識的傳輸,同時也在相應的同質化成績教育模式中具有相應的側重,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就輕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也使得初中生物學教育難以實現更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可知,知識的學習是可以與實踐活動相互結合的。因此,將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也是對教學方式的有效創新。在這一方面,很多的學校都開展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活動,同時也獲得了相當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之上,學校也應大膽地嘗試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相應的學習資源以及師資,以活動課、選修課、課外相應活動等方式來增加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
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生物課堂相互結合的過程中,要以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目標導向,并且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與生物課堂教學的結合點,圍繞相關的教學知識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以感同身受的共情方式,來提升對于知識的學習。初中階段的生物學教學是未來生物學科教學的開始,心理教育也是學生個人在未來成長過程中的健康基礎,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提升,不僅能夠體現在相應的學科上,同時也能夠表現在其個人健康成長上。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學科教育中勢在必行,并且有很高的可行性。教師要利用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生物學科,有效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學生通過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生物學知識,使學生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以及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從而真正提高他們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