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盛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武平 364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由此可見,這不僅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群體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也是為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做出的戰略性指導。在學校教育中,發揮學科教學的特性,在各學科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和核心課程,在教學中如何融合勞動教育?筆者就此課題開展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現將研究所得與廣大同人交流、分享。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已實施多年,教材的變化及由此帶來的數學課堂教學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教材及課堂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小學數學教學逐漸走出以學科為中心的“象牙塔”,與生活進行了有效結合。但小學數學教學是否與生活實現了完美融合?尤其是其中的“勞動教育”是否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就目前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來看,情況是不容樂觀的[1]。
無論課程如何改革,教材如何變化,總有一部分教師抱著“萬變不離其宗”的陳舊觀念,懶于革新、因循守舊,他們依然堅持以“課本”為中心,以“習題”為重心,以“知識傳授與題海訓練”為核心,圍繞傳統的“應試”形式開展學科教學活動,長期處于“考試之外,則無其他”的運行狀態,更不用說與“勞動教育”相結合了,就是與“生活教育”相結合還相去甚遠。
雖然《課程標準》高度重視并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但是在現實中,這種“結合”現象和形式還是十分淺顯的,無外乎多結合生活舉幾個例子,練習題的設計盡量多采用現實生活的素材。而最能體現與生活相結合、與勞動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卻少有開展。
近年來,由于生產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脫離勞動生產一線的情況下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另外,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學習和應試),一味要求孩子專心學習,從而變相剝奪了孩子參與勞動生活的機會和權利。正因如此,“高分低能”成為學生的普遍情況。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很多基本的勞動生活技能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小學數學課堂活動幾乎無“生活”可以鏈接。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合理安排時間”時,許多小學生不知道“煮飯”的流程、步驟,自然也就談不上對煮飯流程的優化安排。
基于以上現狀,要想從根本上予以糾偏改錯,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有所作為、實事求是。正是處于這種實際認知,筆者經過實踐和探索,現提出以融合勞動教育來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思路。
在小學數學基礎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勞動”現象的素材,如經常會出現“用洗衣機洗衣服”“搬運貨物或剪裁樹枝”等勞動案例,這些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活動非常貼合,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優質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素材結合生活實際,拉近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有效融合的學習過程,切實感受到勞動就在自己的身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凝結著他人勞動心血的成果。正如由于“城市建設者”的辛勤勞動,才讓我們有了可以遮風擋雨的教室,正是由于“白衣天使”忘我地工作,更多的人才能健康地生活。因此,教師可利用生活中這些豐富、多元的例子,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成果,從而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勞動教育的洗禮和熏陶。
無論哪一門學科,其教育的最終目的和主要任務都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學習社會和理解社會,并且能夠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除了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外,也承擔著讓學生適應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2]。
例如,“整理房間”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辨別能力,使其能夠明白“分類”的含義和方法,將分類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小學生來說,“整理房間”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但是他們對如何進行“物品分類”并不是特別清楚,這就導致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分類標準,在進行物品分類時容易出現錯誤,繼而影響到學生生活中勞動習慣的養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書本中的案例,帶領學生了解“整理房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讓他們從中學習分類的方法。例如,學生可以模仿書本中的分類方法,對自己的課桌進行整理,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課本的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運用中,大量的“數學運算”為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生活情景來進行教學,如模擬“超市”情景,讓學生扮演超市的“售貨員”,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超市中經常會出現的“優惠打折”的實際含義,從而掌握不同折扣所對應的“百分比”知識。另外,學生還可以模擬“情景劇”的形式,扮演“顧客”逛商場購物,在看中了一件衣服后,A 商場打7 折,B 商場滿200 減50,計算在哪一家商場購買更加劃算。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商家”的身份進行研究,怎樣打折既能夠吸引客戶,又能夠讓利益最大化。通過理論結合實際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分別以不同的視角進行思考,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參與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擁有更強的實踐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勞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擁有的優良的傳統品質。正因如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將數學學習與勞動教育相互滲透并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勞動的魅力,逐步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肯定及心靈上的滿足,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深刻感受到“勞動創造美”的真正含義[3]。
例如,在教學“基礎圖形”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基本圖形,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圖形元素,從“地磚、地板、窗簾、書本”等生活物品中找到不同的圖形。這種方式能夠拉近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各民族的服飾,讓學生找出服飾中的各種圖形,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并且用自己的語言對圖案進行描述,進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擁有一雙“發現美、感悟美”的眼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來設計好看的圖形,以鍛煉學生的“空間”概念,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等知識,更好地感受美、發現美,進階到自己“創造美”,進而更好地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體會到勞動的魅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承擔著培養人才、鍛煉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教育任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此外,教師還應把勞動教育積極有效地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勞動的魅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鍛煉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從而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