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亮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3151)
近90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的主張,盡管當時是為了解決師資短缺問題,但是其提倡的“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權威地位,符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小班化教學是指在班級規模較小的教學中,通過一系列教學措施優化教學環節,提升教學要素和教學細節的教育內涵,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彰顯小班化教學優勢,提升教學內在品質的一種教學范式[1]。其內涵是發揮小班化教學的時空優勢,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小班化教學與傳統的大班化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學生人數、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目前,絕大部分學校還是大班額的班級規模,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在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他們的學習基礎存在差距。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而“小先生制”的實施是對教師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小班化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評價、作業練習等方面能更好地照顧學生個體差異,提升英語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幾個案例談談“小先生制”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小班化為單位的英語教學中如何讓學習有效開展。
陶行知先生說:“小先生的活動方式是以集體生活之不斷地自新創造的過程來教育兒童,使兒童團結起來做即知即傳的小先生。”所以“小先生制”蘊涵著合作探究的學習思想,這與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是一致的。“小先生制”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機制,能有效解決傳統“班級授課制”教學忽視學生個性的問題。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根據“異質分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為由不同層次學生構成的“學習共同體小組”,小組成員間的差異能充分保證組內成員相互幫助,實現共同提升[2]。每個小組都有一到兩名學生擔任“小先生”的角色,在英語學習中充分發揮“小先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完善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明確小組的學習方向。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實踐,促進群體智力互補,增強合作意識,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提升與發展。
例如,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Project 1My puppy是對前四個單元的復習鞏固,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明確組員職責,教學設計以科技節活動為明線,以目標策略為暗線,設計了不同的小組合作任務,每個任務分別對應前四個單元的目標知識,每個小組要先完成拼圖,才能得到任務卡(見圖1)。

圖1
在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小組都由“小先生”根據任務合理分工,選擇活動形式,如創編對話、角色扮演。各組在“小先生”的組織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討論、排練、展示,能較好展示小組學習成果。組內和組際的合作學習激活了教學,激活了課堂,“小先生”在小組活動前、活動中都起到了較好的催化作用。
傳統大班化教學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很難同時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難以實施分層教學。小班化教學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個性差異,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而“小先生制”的實施能充分調動學生互幫互學的積極性,讓分層教學的效益得到提升。在異質分組的小組中,教師可指派學業好、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固定小先生”,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3]。例如,課前,“小先生”抽查組員的詞匯掌握情況,領讀、預習課文;課中,“小先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組員開展創編對話、討論、小結等學習活動,并適時幫助組員;課后,“小先生”督促組員完成背誦、默寫等課后作業,輔導學困生的作業。在陶行知先生看來,“小先生”的承擔者不應只是優等生,而是能者為師,師生的關系是交叉的、互為的、平等的。這些“小先生”年齡相仿,思維方式相似,更容易溝通。人人都是“學生”,人人都可做“小先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學困生也能在“小先生”的幫助下完成學習任務,不斷進步。因此,常規學習活動中的“小先生”可以相對固定,也可以由學生輪流擔任,使學困生也有機會成為“小先生”。而大班額的學習活動小班化,全員“小先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能促進各小組成員更好地合作互助,讓分層學習得以實現,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個體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發展,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例如,譯林版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 6Keep our city clean Story time的教學中,課前,各小組除了完成朗讀單詞、課文的預習任務外,還要收集城市污染方面的資料并在小組內分享,在分享中補充學習相關語言知識,互助答疑,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課上,教師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 Is our city clean or dirty? 各小組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準備進行辯論,學生的組內任務也發生變化,口語能力較弱的學生主要負責記錄、整理大家的論據;口語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辯論手。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各抒己見。課后,教師安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督促小組成員完成課后基礎作業和拓展作業,并進行答疑。學生在談論、傾聽、記錄、思考、提問、答疑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當然,“小先生制”在英語學習中的實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教”的能力,教會他們如何幫助組員學習,給“小先生”分配具體任務,并在活動中給予相應的指導,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分層教學。
評價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采用豐富的形式評價“小先生”的學習,對“小先生制”的結果實施進行有效的反饋。評價時,教師應注意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與個體評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4]。評價形式可以采用個人計分評價、分組計分評價和班級的分層評價等。同時,評價應以過程為主,結果為輔,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不斷進步的成就感,明白小組學習的優勢和作用。這些豐富的評價手段能為教師教學提供及時反饋,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例如,上課伊始,教師應明確課堂學習評價標準(見圖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解決相應難度的任務,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促進基礎薄弱學生向學優生靠攏。同時,針對小組整體的評價方法能夠激勵小組成員互幫互學,團結協作,共同進步。
小組記分牌(見圖3)有三個分值,完成相應活動任務即可得到相應分數,由組內負責計分的學生進行翻牌記錄。每節課結束后,計分員將本組得分貼到總記分牌(見圖4)上,一是鼓勵學生主動創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二是將每節課的得分和周得分、月得分進行量化,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圖2

圖3

圖4
教學的未來趨勢是小班化教學,尤其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小班化的趨勢更為明顯。而“小先生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能讓教學效果更為突出,“小先生制”所倡導的理念、原則將在未來的小班化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探索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讓英語學習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