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鶯聯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第三中心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勵志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三全育人”,驅動學生有效發展的重要方式。具體到農村小學,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學生在勵志方面往往存在諸多問題。以我校為例,我校留守兒童較多,他們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他們不得不和祖輩一起生活,在缺乏父母管教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出現了嬌生慣養,意志品質薄弱;學習動力不足,行為表現較差;缺乏吃苦精神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同時也反映出農村小學實施勵志教育迫在眉睫。基于此,我校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情況,立足“五年發展規劃”提出“勵志創新”,以竹文化這一辦學特色為切入點,踐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德育理念,借助多樣的方式,以“竹”為依托,對學生實施勵志教育,意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勵志教育的實施者。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和實施很多年了,但是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理論知識教學作為教學重點,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意識驅動教學行為,小學農村教師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受到落后教學理念的影響。新時期,教育領域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同時也要求廣大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因此,要想在農村小學有效地實施勵志教育,教師首先要樹立育人理念,增強育人意識,從而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勵志教育資源,探尋多樣的教育策略,切實將勵志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1]。
因此,我校面對全體教職工,組織“以竹立德”的培訓活動,邀請教育專家走進校園,主持培訓活動,為教師們解讀當前最新的教育要求,幫助教師們認知到德育的重要性,從而使教師樹立德育意識。在此過程中,我校骨干教師還結合本校特色的竹文化,挖掘了“竹”中的勵志資源,為教師指明勵志教育的方向,同時也幫助教師積累了勵志教育經驗。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們還采用教研方式,合作探究、挖掘竹文化,探尋勵志教育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勵志教育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校還引導各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的發展情況,以竹文化為依托,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確定人生發展理想,使他們在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中養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樂觀的品格,夯實發展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農村小學勵志教育效果之所以不佳,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勵志教育環境。例如,學生身邊沒有可以作為榜樣的人物,難以接觸到可以激勵個人意志的事物等。同時,學校教學活動的實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致使大部分學生將考取好成績作為學習目標,沒有對學習建立正確的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學生很容易失去發展信心和發展方向。要想解決此問題,學校在實施勵志教育的過程中,要大力營造適宜的育人環境,將“勵志”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的方方面面,使學生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受到良好的熏陶[2]。對此,我校以竹文化為抓手,積極營造勵志環境。
校園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營造良好的校園勵志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發展效果。我校以竹文化為抓手,從如下方面營造校園勵志環境。
1.種植竹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以竹文化為依托實施勵志教育時,教師如果單純地向他們解讀竹文化,無法使他們建立深刻的理解。我校立足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校園里大力種植竹子,如在學校門口和生物園都種植了竹子。種植的竹子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學生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可以自主建構對竹子的感性認知。尤其在一年四季里,無論風吹日曬還是刮風下雨,學生都會看到竹子堅強地生長在校園里,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竹子堅強意志的熏陶。
2.宣傳竹
校園廣播是學校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無論上學、放學還是課間活動,學校都會安排專人進行校園廣播。校園廣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使學生在聽覺的作用下自主儲備知識,建構新的認知,實現自我發展[3]。立足校園廣播的作用,我校在以竹文化為抓手,營造校園環境的過程中,專門設置了以“竹”為主題的廣播話題,要求專人每天播報“竹”內容。例如,廣播站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向全校師生朗讀以“竹”為主題的古詩詞,解讀這些古詩詞中的“竹”的精神。全校師生通過傾聽廣播,不僅可以豐富知識儲備,還可以自主感知竹子的美好品質,受到熏陶。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對學生具有直接的影響。為了切實使學生通過竹文化受到勵志教育的熏陶,我們還將竹文化引入教室里,每個班的班名都以“竹”來命名,如“毛竹班”“玉竹班”等。
以筆者執教的班級為例,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我們在教室前黑板的右側,將竹作為分界線,設定“日常奮斗”欄,由各學科教師將每日的學習計劃寫在欄目中,使學生通過閱讀,明確自己每天的學習方向。在教室右側的墻壁上,我們懸掛以竹為背景的掛圖,并邀請語文或美術教師,書寫名人名言,如“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會有能耐、機靈和知識。”——陀思妥耶夫斯基;“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借此使學生受到良好精神品質的熏陶。在教室后黑板上,我們專門繪制了竹形象,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每周制作黑板報,展現與竹有關的古詩詞、小故事等。如此以竹文化為抓手營造良好的教室環境,不僅能使竹元素滲透到教室的角角落落,使教室充滿竹的氛圍,還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竹文化的熏陶,堅定理想信念,磨煉意志品質,為實現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4]。
勵志教育是一項較為復雜的教育活動,在傳統的農村小學勵志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學校采用講授的方式,由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反復地向學生講述什么是勵志教育、該如何勵志[5]。這樣的教育方法在無形之中將勵志教育變成了思想品德課,反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使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產生認同,導致勵志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以竹文化為依托實施勵志教育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德育活動。在陶行知先生“做中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打破說教的限制,以竹文化為切入點,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接受勵志教育,實現自我發展。
竹編是農村的一項傳統技能,竹子可以用于編織生活用品,也可以用于編織藝術品。我們開展了竹編活動,竹編過程中每次一挑一壓都是對學生的考驗,他們在經過反復的失敗—嘗試—失敗—再嘗試中鍛煉了吃苦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抗壓能力,培養了虛心進取、正直堅韌、團結合作的精神,提升了綜合意志品質。
演講活動是每名小學都會組織的活動。演講活動的實施,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演講內容中精神內涵的熏陶。基于此,我們以“竹文化”為主題開展了勵志演講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反復誦讀,先在班級里進行演講比賽,然后選出優秀代表參加學校比賽。通過參與勵志演講活動,學生對竹文化的認知更加深刻,同時也在竹文化的熏陶中塑造了堅強的意志品質。
以竹文化為依托實施勵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磨煉意志品質,實現道德品質的發展。小學生雖然存在諸多不足,但是也有閃光點。例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是從沒有放棄學習。這種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和行為正是竹文化的具體體現。立足于此,我們在實施勵志教育時開展了“向榜樣學習”的實踐活動,要求各班級的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全體學生一起,觀察班級中的每名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將他們作為榜樣推薦到學校,在整個學校范圍內宣傳這名學生的故事,從而使其他學生受到熏陶。在活動實施過程中,一大批有著良好精神品質和行為的學生涌現出來,他們的事跡感動了其他師生,使師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實現了師生的協同發展。
新時期,引導學生立鴻鵠之志、做人生的奮斗者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課題。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樹立德育理念,深入挖掘勵志教育資源,營造適宜的教育環境,組織多樣的活動,促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磨煉意志品質,從而有效進行勵志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