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瑋萍
(福建省晉江市內坑中學,福建晉江 362268)
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1]。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初中生應具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優秀人才。
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涉及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語言方面主要培養初中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應用能力;思維方面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促進初中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方面主要培養初中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創造能力;文化方面則是借助語文教學的文化傳播功能來培養初中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傳承能力。
如果從層次方面進行劃分,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可劃分為由淺到深的六個層次:第一,初中生要掌握一些基礎的語文知識,這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第二,通過學習語文教材中豐富多樣的范文,豐富初中生的語言積累,為語文核心素養從量變到質變提供保障;第三,通過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鍛煉初中生的語言技能,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第四,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其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第五,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文化熏陶、情操陶冶等方式來培養初中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第六,讓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不僅蘊于內,還要顯于外,以儒雅的氣質、高雅的舉止體現其素養水平。
從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待改進。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尚未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習慣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組織語文教學活動[2]。還有部分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但其對核心素養的內涵理解過于表面化,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盡管進行了將核心素養培育融入其中的嘗試,但只是浮于表面,難以獲得真正的效果。
其次,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為了趕超教學進度,通常會占據初中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時間,而忽略了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本應具有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思維發展,阻礙了其核心素養的發展[3]。
再次,課堂教學目標設置不科學。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通常將側重點放在知識理解上,對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一筆帶過,更有甚者只字不提,而在缺乏目標指引的情況下,核心素養的培養結果自然不理想。
最后,部分初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足,他們學習語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并未意識到語文學習對自身語言、思維、文化素養等方面發展的重要性,也不愿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一些培養核心素養的活動,從而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原有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對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將核心素養培養有效融入初中語文教學[4]。初中語文教師還應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對現有的語文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引入一些新型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將問題引導、合作學習等方法引入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來培養初中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其各項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其互動交流、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以《最后一次講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初中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并培養初中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可以預先發布小組合作任務,讓初中生自主收集有關聞一多的資料,以及“最后一次講演”的背景資料,為初中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聞一多先生不屈的愛國精神奠定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初中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課文題目為什么是最后一次講演?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聞一多先生在演講過程中用了哪些句式和修辭手法來表達自身強烈的愛憎感情?演講過程中的感情是怎樣層層推進的?”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文,還能在討論中培養語言應用、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這對核心素養的發展十分有益。
在任何學科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注意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其學習主動性,促使其主動思考、學習和感悟,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式,如游戲教學、角色扮演、故事引趣等[5]。這類教學方式新鮮有趣,可以充分調動初中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讓其在積極參與相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能力提升、情感發展,從而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背影》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初中生通過短劇表演的方式展現作者與父親在浦口依依惜別的情景。教師可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然后將這部分內容改編成短劇,并在課余時間排演。這一場景是全文中最重要的場景,同時也是最能凸顯父愛的場景,學生要想改編出生動感人的短劇并將其表演出來,不僅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還要仔細體悟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表演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初中生對課文的學習積極性,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打好基礎。并且,在短劇創作和表演的過程中,初中生語言表達、創作、審美等方面的能力都將有所提升,這對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十分有益。
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除設置知識傳授方面的目標外,還應設置一些與初中生核心素養發展相關的目標。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充分重視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從而提升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將培養初中生的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審美鑒賞、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納入教學目標,并在制訂教學方案時,詳細分析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這些能力,并將其落實到教學中,促進初中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以《白楊禮贊》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培養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納入教學目標中。這是茅盾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不僅文筆優美,還將借物抒情的手法用到了極致,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更是豐富多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初中生分析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詞句,并通過仿寫訓練的方式來提升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章用凝練又富有變化的語言將高原之美、白楊之美展現了出來,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暗喻了勞動人民之美,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領初中生感悟這些美,從而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初中生的核心素養必將獲得顯著提升。
信息時代,初中生在知識學習方面固然有了更多選擇,但課堂學習依舊不可或缺。語文教材是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教師應立足教材文本,在深入挖掘文本內涵的基礎上讓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傳播,而是實現情感的傳遞、文化的傳承。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其文化理解和傳承能力的提升,從而進一步推動其核心素養的提升。特別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古詩詞、古文等,它們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師應特別注意在相關文本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詩人杜甫在自家茅屋為風雨所破的情況下,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祈愿。詩人在“自身境況不佳”的情況下仍舊發自肺腑地關心天下人,這蘊含了十分可貴的人文精神。教師在進行該詩的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初中生理解這種人文精神,并將其傳承和發揚下去。教師可讓學生在學完詩歌后寫一篇讀后感,將自己的所悟所感記錄下來,從而更好地培養其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科學設置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人文精神,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當然,教師也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影響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因素,并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工作,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進而促進初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