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阿香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馬巷第三中心幼兒園,福建廈門 361000)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幼兒園教育既要引導幼兒構建正確的思維模式,又要讓幼兒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要不斷創新教育模式,讓幼兒參與不同的活動,培養幼兒的多方面能力。STEM 教育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進行探究,這既能培養幼兒的正確思維模式,又能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當下幼兒園教育中效果較為明顯的一種教育模式[1]。
STEM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教育工作者依循傳統教育的理念,以分科教學為基礎,根據真實的世界,構建一個學科問題,并且根據這個問題單獨構建一門學科,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科學進行結合。
STEM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通過對各種學科的結合,以問題為主導,引導學生進行學科學習[2]。通常情況下,為了踐行STEM 教育理念,教師需要提前布置一個學習任務或者研究課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完成課題的研究。這種教育理念在保障了學科科學性的同時,還能在學科中加入人文思想,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積極進取的品格,進而讓學生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當前的學前教育中,幼兒園引進STEM 教育理念,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同時為學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機遇。
1.提升教師科學教學素質,構建師幼學習互助共同體
在幼兒園教育中引入STEM 教育理念,很多幼兒教師不明白STEM 教育理念的根本目標和要求,因而忽視了STEM探究過程。對此,幼兒園要豐富對教師的培訓內容,使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一方面,幼兒園應當培養教師的科學教育素養,選拔出優秀的教師,使他們積極參與到STEM 教育理念的培訓中,深入理解STEM 教育理念的目標,同時帶動其他教師深入了解STEM 教育理念,以保證在STEM 戶外探究活動中,教師能夠結合實際情景,引導幼兒提問、設問,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各類思路和方案,學習如何與他人增進交流和合理表達自我觀點。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學習STEM 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教育理念,培養個人的創新思維,關注社會前言的科學話題,留心科學發展的新動向,通過廣泛閱讀來把握科技的發展趨勢,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用行動為幼兒樹立學習典范[3]。
另一方面,幼兒教師應在STEM 教學中構建師幼學習的共同體。戶外活動時,教師將面臨來自幼兒的各類技術領域或科學領域的提問,可能會涉及大自然氣象學、機械工程等科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加強對自然科學領域、工程領域及數學領域知識的學習,增加知識儲備,和幼兒共同學習和建構科學領域中的知識體系,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此外,教師應培養幼兒觀察和學習榜樣的意識,讓幼兒在討論交流之余,有選擇性地采納他人意見,并在互動中做出改善[4]。
幼兒向往自由,可能會認為幼兒園是對他們的束縛,因此,教師應當給予幼兒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進行自由活動。另外,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輕松的活動氛圍,確保幼兒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樣,幼兒就能在科學教育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建構者,并不斷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和參與活動獲得的經驗進行探究和反思。
2.運用工程意識與數學思維實現融合教育
STEM 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教育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個人知識儲備完成課題設計并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想將STEM 教育理念融入教學過程中,就要捕捉探究活動中潛在的教育內容,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將技術、科學乃至工程與數學都融入其中。
以教學“為小鳥制作鳥巢”為例,每年四五月份是麻雀、喜鵲、燕子四處覓食和做巢的時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STEM 探究活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為這些小鳥搭建鳥巢。對于幼兒來說,搭建一個理想的鳥巢并非易事,因為要有一個合理的設計方案,而且搭建之前要確定好實施步驟,也要對鳥巢的結構材料和力學性質等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幼兒動手搭建“鳥巢”時,還要考慮當雛鳥長大后,鳥巢內部空間是否足夠,因此他們需要提前預留空間,而且在選擇材料方面也應考慮舒適度。這些問題對于幼兒來說都比較復雜,因此,在幼兒解決這些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深度的思考,這樣不僅可滿足幼兒的動手和游戲需求,還能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
幼兒教師也應活用數學思維,在STEM 探究活動中引入簡單的數形研究活動,可以引導幼兒對自然存在的事物進行觀察和學習。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可通過各類工具對自然事物進行測量,以接觸和學習數學與技術等知識。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鼓勵幼兒利用這些工具對昆蟲、植物的結構形態進行觀察,或者利用吸管、漏斗、溫度計、量杯等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驗,這些活動可以增加幼兒觀察學習的機會,促使幼兒形成探究精神。此外,幼兒通過這些STEM 戶外探究活動,能夠發現自然界中各類有趣的事物,增長了見識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探究科學知識的熱情。
1.以問題探究與歸納設計項目教學活動
通常情況下,幼兒的活動都是不具備目的性的。因此,要想讓問題探究具備較高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教師就要提前擬定活動的主題,或者通過項目形式,讓幼兒的活動循序漸進地進行,實現活動對幼兒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要將STEM 教育理念引入項目學習活動中,通過問題探究與歸納,提高活動的教育效果[5]。
在STEM 戶外活動中,學習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因此在戶外活動中,教師應將幼兒放在活動的主體地位,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引導,引導幼兒通過一定的數學統籌,對活動流程進行優化和改進,同時教師應注意對活動的細節進行指導和把控。隨著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幼兒可能會遇到自己難以處理的問題或困難,此時,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商討解決,并對預設方案進行及時調整,以此來規范幼兒活動行為。當項目完成后,教師也應及時鼓勵幼兒進行分享,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成果,讓幼兒充分領會探究互動的喜悅和快樂,如此既能使幼兒獲得在活動中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又有利于促進STEM 探究活動中信息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2.以合作共通建構自主化學習情景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在幼兒參與游戲或活動時,教師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導致幼兒的思維被禁錮,逐漸喪失創造性思維。而科學的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應擔任材料提供者,幼兒與教師之間通過合作溝通來打破傳統科學教育中形式化和不對等的合作關系,體現學習模式的生活化、情景化、自主化。
科學探究式活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使幼兒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這不僅能夠避免幼兒的思維被局限,還能夠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使他們通過合作完成活動任務,獲得成功的喜悅。幼兒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幼兒的核心素養,并在活動過程中構建良好的溝通模式。
綜上所述,STEM 教育理念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育理念,其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熟。教師可以利用STEM 教育理念開展幼兒教育活動,讓幼兒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也是STEM 戶外活動的根本目標。因此,幼兒教師應深入幼兒的世界中,在STEM 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合理設計各種探究活動,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