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小學 樊文勝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德育精神,幫助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實現自身品格的升華,教師要有效地將語文與德育進行結合,在教學中融入德育理念,實現立德立智的教學目標。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基礎,提升文學素養,還能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了解大千世界,體會百味人生。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對事物的看法沒有清晰的認知,正是需要對其進行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小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和消極觀念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愛玩愛動的年紀,學生在沒有真正認清德育本質的時候被強行約束教育反而會形成反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教學手段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人文理念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一些教師并沒有深入了解德育教育,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德育教學效率不高。若想真正提高德育教學效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德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加強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聯系,摒棄傳統的形式主義教學,深挖語文教材,向學生傳遞德育精神,并將德育理念從課堂帶入學生的生活之中,通過學習去規范學生的品行,真正提高學生的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脫離生活實際,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融合。當前很多德育教學都脫離了生活實際,德育教學過于理論化,使學生在脫離課堂教學后就忽略了德育精神,無法真正提高德育教學效率。
當前德育的教學方式普遍采用課堂說教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枯燥和單一,無法真正融入學生的內心,大大降低了德育教學的效率,且德育與語文沒有進行有效的融合,學生無法在語文教學中感受到德育的教學。教師要認識到,講授不是德育唯一的滲透方式,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遞德育精神。
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在日常生活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發展理念,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將語文與德育進行科學的融合,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精神。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對德育教學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定期進行講座和相關培訓,加強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水平及能力。最后,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實現從知識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轉化。
德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到德育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品德素養,并將這種正確的品德精神融入今后的生活之中。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要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的感染下加強對自身道德的約束,提高自我修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參觀活動,幫助學生豐富認知,開闊眼界,深化道德體驗。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以根據文章主旨,組織學生開展環保活動,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帶領學生在學校中撿拾垃圾;也可以帶領學生在社區中開展環保宣傳活動,讓學生自行制作環保卡片進行推廣。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自動聯系到教學內容,實現語文及德育的綜合發展。在學習《中彩那天》這篇文章時,學生可以了解到人與人交往中可貴的品格,幫助學生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難題,進而規范自身的言行。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各種公益性的活動及社會展覽,在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確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教學也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教學拓展。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精神,并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上不斷對其進行深化,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將德育作為小學語文的重要活動資源及素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材內容已經實現了革新,與生活實際產生了更多的聯系,為德育教學帶來了更多機會。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展開知識競賽,在比賽中融入德育教育。互聯網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拿微信來講,如今這已經成為小學生普遍應用的聯絡軟件,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創建公眾平臺,定期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的精神,也可以利用公眾號向學生征集優秀的德育文章,以這種輕松且傳播速度較快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快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通過課外實踐能夠有效掌握學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教師要定期開展課外活動,通過活動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活動實際對學生的行為水平進行引導,加強對學生德育精神的滲透。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我愛我的祖國”主題演講比賽,在活動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在對演講稿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內容,提高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在整個演講活動中,學生也能吸收更多豐富的知識內容,了解祖國的繁榮與富強,革命的艱辛與偉大,新時代的成就與輝煌。教師要通過活動內容,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實現立智立德的核心目標。
為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也可以展開一些輕松的游戲活動。例如: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進行拉歌比賽,在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積極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雖然涵蓋了大量的知識內容,但是為了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層面,豐富文學內涵,教師還是要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學資產,涵蓋了大量的文化知識,這些內容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啟迪。因此,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給學生閱讀,例如《泊秦淮》《從軍行》等愛國主義題材的書籍作品,又或是一些富有人生哲理,對學生能產生積極影響的書籍。教師要發揮自身的教學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的品德素養。另外,在課外閱讀中樹立積極思想觀念,不僅能夠建立健全學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質,還能夠有效提高班級的德育工作效率,使班級管理得到進一步深化,有效促進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在語文教學中,結合閱讀和寫作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掌握更多的知識。閱讀一些積極向上的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且能夠在寫作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例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國慶閱兵,以“我和我的祖國”為話題開展相關的寫作教學,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創作,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使德育教育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得到有效滲透。
在德育工作中,為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正確引導。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對學生的三觀等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分析課文內容,并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重要的人生哲理,三觀得到正確引導。例如:在五年級課文《落花生》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和講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種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過程中,重點學習和分析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父親說的話。從而使學生深刻把握作者想要借花生告訴讀者的人生哲理,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像花生一樣,做一個默默無聞、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從而提高德育工作效率,使班級管理得到優化,使德育工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進一步滲透。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語文作為滲透德育的主要陣地一定要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教師要結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在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深化教師德育教育理念、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課內資源與網絡資源結合、開展課外實踐加強德育教育、在課外閱讀和寫作中樹立積極思想觀念以及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等方式,將書本理論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實現自身品格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