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 王 敏
為什么一堂課完成了教學目標,課后作業也講完講透了,可是考試評價卻不盡如人意?為什么學生的作業和訂正都過關了,可是,最終的學習效果卻不甚理想?為什么我們語文老師經常感嘆:“這個學期又是白上了!”
諸如此類問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根本的,恐怕還是沒有“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積極主動的思考缺位,是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使學習成為一種主動的思考活動呢?我認為,方法之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讓課堂知識經由學生的思考與整合,變成可以掌握與運用的知識,從而形成能力。
學生的學習,預習,上課,完成作業,復習,這是一個基本流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可是,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語文的預習不過是讀讀課文,查查字典,抄抄詞語。這些都是機械性的工作,幾乎沒有思維的參與。盡管我們老師也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提出問題,可是,這些問題也無非就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等等大而化之的問題。屬于某一篇文章的個性化的知識,并沒有真正經由學生大腦的思考與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特級教師薛城老師上《富貴不能淫》,整個一堂課以“文章用什么形式,圍繞什么話題展開?”這兩個問題為中心鋪展,讓學生還原孟子和景春的對話,推進學生往前思考探究,學生感受并理解了文本的內容和形式特色。上課至此,一堂課的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全文,再次朗讀體會,可謂水到渠成。
沒想到,朗讀之后,課結束之前的一兩分鐘,老師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文章的標題能涵蓋內容嗎?合適嗎?為什么?”
學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大丈夫的衡量標準三句只截取了一句,有失片面。
學生:因為富貴句是針對公孫衍和張儀的,所以就用這一句做標題。
老師:嗯,還有其他觀點嗎?三句話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學生:并列關系。
老師:既然是并列關系,可以用其他兩句嗎?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富貴句是開頭句,起總領作用。
老師:不是并列關系嗎?怎么有總領呢?
精彩的爭辯剛剛開始,下課鈴聲響了。
老師:編者的標題能錯嗎?你有理由嗎,根據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回家作業。請大家課后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課的收尾,學生由對文章標題與內容的關系的思考,開始爭辯,開始回顧所學,課堂一下子有了爭議。當學生整體上思考大丈夫的三個衡量標準之間的關系,他們就開始進入了孟子和景春的對話現場,梳理和理解孟子的觀點。到這里,學生就開始對課堂所學進行反思與追問,而這種疑問,引導學生去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為,這就擺脫了那種課堂上僵硬地翻譯文言文,機械地讀一讀說一說孟子和景春的不同觀點的無思考的學習方式,開啟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引導學生開始積極思考,掌握知識,而不僅僅是接受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一篇游記散文。我曾鉆研這一課的多種上法,一種是最簡單易行的:讀(文)—譯(文)—賞(景)—品(情);另外一種是精心探尋作者思路之后設計的教學方式:首先讓學生齊讀全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內容,學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夜游之因,夜游之景,夜游之感。這樣就整體上把握了全文的內容。接著,讓學生結合注釋,分別深入探究夜游之因,賞析夜游之景,品味夜游之感,最后,緊扣“閑人”品析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感慨頗深而又隨緣自適的心情。可是,無論哪種課堂形式,課后讓學生做課后習題,“細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的心境,談談對‘閑人’的理解”。學生卻總是一知半解。原因何在?
因為以上兩種教學設計,學生整體上的學習狀態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接受知識,而沒有基于自己疑惑的主動思考。而接受的知識支離破碎,不夠完整,在最終的檢測評價中一下子就反映出來了。那么,該怎樣進行調整呢?仔細研讀《記承天寺夜游》,全文84 個字,第一自然段卻用了47 個字來寫夜游之因。課堂上讀—譯—賞之后,學生沉浸在作者空明澄澈的意境中,這時,我讓學生帶著一個問題走出課堂,讓他們去探究:一般游記散文重在寫景抒情,本文為什么詳寫夜游之因?這樣,學生就會發現,作者如此濃墨重彩地敘寫夜游之因,正是為了表現自己被貶謫的孤獨(夜游的根本原因),正與下文37 個字的描寫和抒情對比,突出清閑的人之內心孤傲以及如月一般的澄澈空明。這樣就打通了因—景—情之間的經脈,讓我們看到一個貶謫之中隨緣自適的蘇軾。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教師讓學生在課堂習得知識,知道游記散文的一般范式。產生疑問:看到這一篇游記寫景抒情文字之精要,敘述原因文字之細密,看到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就開始整合知識,進入作者的內心,思考他為什么如此安排文章詳略,進而把握他的內心情感。這樣借助已有知識探究未知的問題,整合知識,讓思考延續,學習延續,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求索中,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整體上把握知識,促進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自主獲取知識,這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不但能促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而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的愿望,學會思考,學會運用知識。
課堂上學習《春望》,初步了解了寫景抒情,襯托等知識,體會到作者思念親人,感傷時勢的憂國憂民之情。上課結束時,我問學生:最近,課外也讀過像“城春草木深”這樣寫法的詩句嗎?學生知道了“城春草木深”這一句通過寫只有草木,無人整理修繕草木,以此來襯托國破家亡之慘破,體會到作者寫景時以景襯情的妙處。他們找到我前陣子給他們背誦過的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十二覺》“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指出,“惟有”句,通過寫只有蜻蜓蝴蝶紛飛,而“無人”的寧靜,襯托人們在田中忙碌的景象。這樣通過課內學習襯托手法,課外運用這一知識去重新審視自己曾經學過的其他詩詞,本來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高的課外詩詞鑒賞,就變得輕而易舉了,這就標志著學生逐漸學會了思考和運用知識。
葉圣陶認為要在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自求得之的本領。可是,課堂45 分鐘時間是有限的,有時候,課堂上可能沒有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自求得之,那么,不妨設計一些與課堂所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在課后去查證,探究。學生在課外自學摸索的廣闊空間獨立閱讀,學會思考,運用知識,讓思考貫通課堂內外的學習,最終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