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銀鳳 何思杰 劉彩霞
登革熱發病急驟,可導致患者出現高熱、頭痛等情況,臨床對本病重視程度較高。臨床研究顯示,初次感染后弱中和抗體在再次感染時,可與血清型登革熱病毒結合,導致抗體依賴增強作用,即ADE效應[1-2],而此種情況的發生導致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增加,死亡率顯著升高,故登革熱ADE效應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關于登革熱再次感染患者機體細胞因子表達的變化研究可見[3-5],但是對于登革熱ADE效應對其影響的細致研究少見。故本研究就登革熱ADE效應對相關血清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程度進行探究,以為登革熱ADE效應的防控與診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2018年1-12月的100例登革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8歲及以上者;男女不限;登革熱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感染者;合并創傷者;合并慢性基礎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者;發熱在24 h以上者。根據ADE效應情況,將無ADE效應的患者設為對照組(n=70),有ADE效應的患者設為觀察組(n=30)。患者和/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采集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外周靜脈血,采集量為4 mL,將血標本于采集30 min內送檢,首先采用醫用離心機進行離心,離心半徑、速度與時間分別為15 cm、3 000 r/min及5 min,取離心后的血清部分進行相關血清細胞因子的檢測,包括淋巴因子及單核因子兩大類,淋巴因子檢測指標為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γ干擾素(IFN-γ),單核因子檢測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8(IL-8),均以酶聯免疫法進行定量檢測,由兩名經驗豐富者根據上述指標對應的酶聯免疫法試劑盒檢測標準進行嚴格操作檢測。統計并比較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細胞因子(淋巴因子及單核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上述細胞因子與登革熱ADE效應的關系。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的數據檢驗軟件為SPSS 23.0,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細胞因子與登革熱ADE效應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18~55歲,平均(28.9±6.1)歲;發熱時間2~23 h,平均(11.8±3.7)h。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9~56歲,平均(29.2±5.8)歲;發熱時間2.5~23 h,平均(11.7±3.9)h。兩組患者的男女構成、平均年齡與發熱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IL-6、IL-10、IFN-γ均呈持續升高的趨勢(F=87.253、150.056、114.535,P<0.05),對照組的IL-6、IL-10、IFN-γ水平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F=222.603、247.461、287.985,P<0.05),且觀察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單核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單核因子TNF-α、IL-8均呈持續升高的趨勢(F=157.756、56.952,P<0.05),對照組TNF-α、IL-8的水平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F=394.578、182.253,P<0.05),且觀察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單核因子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細胞因子與登革熱ADE效應的關系分析 Pearson相關性顯示,血清淋巴因子IL-6、IL-10、IFN-γ及單核因子TNF-α、IL-8與登革熱ADE效應密切相關(P<0.05),見表3。
表1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1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2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單核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單核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細胞因子與登革熱ADE效應的關系分析
登革病毒感染對患者的危害顯著,臨床重視程度較高。與登革熱相關的研究中,ADE效應的研究是重點與熱點,本類效應的發生與再次感染后患者的抗體依賴增強作用有關,而這是再次感染患者嚴重程度增加及死亡率顯著升高的重要原因,故認為對登革熱患者中存在ADE效應者的研究積極極高[6-8]。另外,本類患者因感染的存在,導致機體炎性應激反應增強,而炎性損傷對機體多方面均有較大影響[9-10],因此對其進行炎性反應相關方面的研究與監測價值較高。臨床中的炎性反應指標較多,其中細胞因子中的淋巴因子及單核因子是研究較多的方面,其對于機體的炎性反應程度及變化具有較為直觀的反應作用,在各類感染患者中的變化研究意義較高[11-13]。上述細胞因子在登革熱患者中表達變化研究雖可見,但是其在登革熱ADE效應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檢測研究未見,因此關于ADE效應患者的炎性損傷情況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本研究就登革熱ADE效應對相關血清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程度進行探究與分析,結果顯示,登革熱ADE效應患者發熱后1、3、5、10 d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呈持續升高的趨勢,而非ADE效應患者的檢測水平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且登革熱ADE效應患者顯著高于非ADE效應患者(P<0.05),說明登革熱ADE效應的存在可導致機體的炎性反應進一步升高的同時,其表達水平呈現持續升高的狀態,對患者的炎性損傷持續存在且加強,且經Pearson相關性顯示,血清細胞因子(淋巴因子及單核因子)均與登革熱ADE效應密切相關(P<0.05),因此進一步肯定了登革熱ADE效應與炎性損傷之間的關系,這提示對登革熱ADE效應患者應加強炎性細胞因子的檢測與調控。分析原因,登革熱ADE效應患者病毒血癥嚴重程度增加,進而應激性引起及表現出炎性損傷增強的情況[14-15],而與之相關的細胞因子表達也隨之增強,且因其病情較為嚴重,相關細胞因子表達持續升高,甚至可導致細胞因子風暴等情況[16-18],對血管內皮、臟器損傷情況嚴重,甚至導致死亡等情況[19-22],因此對登革熱患者ADE效應的盡早干預及炎性狀態的有效控制應給予充分重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登革熱ADE效應對相關血清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較大,應注意對本類患者進行上述指標的監測與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