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趙慧子 劉培培 幸小玲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且高發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數患者經救治后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如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痙攣,隨著病情發展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痙攣等,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殘疾[1-2]。如何恢復運動功能、緩解肢體痙攣等是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面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康復訓練聯合針刺干預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引起廣泛關注,通過早期干預可改善患者中樞神經功能,有助于運動及肢體功能恢復。基于此,本研究對腦卒中患者給予防痙攣針刺法聯合運動再學習療法干預,旨在探究對其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以為腦卒中患者康復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1)診斷標準:中醫根據《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診斷,主癥神識昏蒙、言語蹇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次癥頭痛、眩暈、共濟失調、飲水發嗆等[3];西醫根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4]。(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首次發病,無腦血管疾病史;存在肢體功能障礙。(3)排除標準: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合并嚴重的循環及呼吸系統疾病;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或影響肌張力疾病;無法配合康復鍛煉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患者均自愿參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給予運動再學習療法,包括站立平衡訓練、床邊坐起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行走訓練,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訓練項目,練習中家屬及醫護人員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逐漸將訓練動作向日常生活活動轉移。①站立平衡訓練:評估患者站立平衡狀況,隨后行站立平衡訓練,髖關節前伸、防止膝關節屈曲過伸、重心偏移時姿勢調整、股四頭肌收縮等為主要訓練內容,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②床邊坐起訓練:輔助患者盡早完成仰臥位至床邊坐位的轉換。③坐位平衡訓練:對患者坐位平衡能力展開評估,練習坐位平衡、坐下、站起,隨后調整重心,轉移姿勢,糾正髖部前傾。④行走訓練:訓練內容包括伸膝控制訓練、伸髖訓練、骨盆水平側移訓練等。上述訓練均1次/d,40 min/次,5次/周,連續訓練4周。(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防痙攣針刺法,包括針刺痙攣優勢肌肌腱旁法、拮抗肌針刺法。①針刺痙攣優勢肌肌腱旁法:于發生痙攣的優勢肌肌腱上取穴,上肢取肩貞穴、尺澤穴、天府穴、大陵穴;下肢取委中穴、曲泉穴、足五里、丘墟透商丘。②拮抗肌針刺法:依據腦卒中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痙攣情況取穴,上肢取天井穴、手三里、肩髎穴、臂臑穴、外關穴、八邪穴、清冷淵;下肢取豐隆穴、承扶穴、懸鐘穴、殷門穴。待針刺得氣后使用KWD-808型電針治療儀行低頻電刺激。上述兩種針刺法均于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5次/周,連續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的肌張力、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1)肌張力: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ompop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評分對下肢肌張力情況進行評估,包括跟腱反射(4分)、踝陣攣(4分)、小腿三頭肌肌張力(8分)三個方面,<7分為無痙攣,評分越高痙攣越嚴重[5]。(2)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評估上、下肢運動,上肢運動包括手部運動(6分)、手部精細動作(6分)及上肢功能(6分);下肢運動包括坐位平衡(6分)、仰臥至側臥(6分)、仰臥至床邊坐(6分)、坐位至站立位(6分)、行走(6分),總評分越高說明運動功能越好[6]。(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表對生活能力展開評估,共包括10項檢查內容,滿分100分,總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7]。上述指標均于干預前與干預4周后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 齡42~76歲,平 均(60.87±3.76)歲;病 程14~32 d,平均(23.06±3.21)d。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8歲,平均(61.22±3.08)歲;病程15~30 d,平均(22.84±3.1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CS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下肢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下肢C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兩組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CS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CSS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上、下肢MA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AS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上、下肢M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上、下肢MAS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2.4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祖國醫學將腦卒中歸結為“偏枯”“中風”等范疇,認為氣血虧虛、臟腑陰陽失調,肢體靜脈失養而導致腦卒中后遺經絡形證。依據患者經絡辨證表現,認為肝風內動,痰濁瘀血阻滯經絡而引發該病,在臨床干預中應以抑陰扶陽或扶陰抑陽為主,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8-10]。針刺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其作用在于調和陰陽,現代醫學認為針刺療法本質上屬于外周感覺的輸入[11]。由于腦卒中后高級中樞功能受到抑制,低級中樞運動抑制效應得到釋放,使得患者出現肌力下降、肌張力過高等癥狀,針刺療法可刺激γ運動神經元興奮,放射性的誘發肌張力產生及增高,興奮α運動神經元,促進分離運動的產生[12]。
運動再學習療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大腦可通過功能重組達到補償運動缺陷的目的,而重組條件在于需要練習特定的活動,練習越多,重組難度越低[13]。運動再學習療法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運動功能恢復訓練作為一種再訓練或再學習的過程,以神經科學、運動科學、生物力學為理論基礎,根據科學的運動學習方法對患者進行訓練,恢復其運動功能[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下肢CSS評分較低(P<0.05),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較高(P<0.05),表明與單一運動再學習療法干預相比,聯合防痙攣針刺法在改善肌張力及上、下肢運動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防痙攣針刺法對外周感覺器不斷的刺激,可調節神經傳導通路上的神經元興奮性,降低痙攣細胞興奮性,從而形成正常運動模式。針刺痙攣優勢肌肌腱旁法采用針刺留針的方式,能夠起到雙向調節作用,若患者出現痙攣,可抑制肌張力增高,具有較好的抗痙攣效果[16-17]。拮抗肌針刺法屬外周感覺輸入,可興奮運動神經元,易化脊髓低位中樞,并可誘發拮抗肌肌張力產生,抑制主動肌過高的肌張力,從而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而上肢取穴中清冷淵、天井穴可拮抗肘關節屈曲痙攣;外關穴、八邪穴、手三里可拮抗腕關節及手指屈曲痙攣;肩髎穴、臂臑穴可拮抗肩關節內收及內旋;下肢豐隆穴、懸鐘穴可拮抗小腿三頭肌痙攣;承扶穴、殷門穴可拮抗股四頭肌痙攣[18-20]。
綜上所述,與單一運動再學習療法干預相比,聯合防痙攣針刺法可減輕腦卒中患者的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的同時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