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飛
摘? 要:新課改中重點突出了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并要求教師們將課堂還給學生。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探究性質的基礎學科,很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探究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實驗探究活動的組織,促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科學知識學習的樂趣與意義。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闡述如何引領小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式教學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進程中,新理念和方法成為了教師們教學的重要依據,他們可以依據這些方法進行課堂創新,并以此將學生培養成為全能型人才。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具備探究意義的學科,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抽象出來的,因此想要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可以“回歸”實驗,引領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知識并體會科學學習的重要意義。
一、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生科學探究主動性
科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學知識探究的重要前提和資源。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展開科學教學工作,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學生們的課堂主動性逐步提升,也由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學習環境中,學生們的課堂主體地位也可以得到實現,能夠積極地結合生活素材或者生活經驗獲取科學知識,科學學習效率不斷提升的同時,探究能力也隨之升高。
例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內容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法組織教學活動,由此提升學生科學探究主動性。一上課,教師便問道:“同學們在冬天里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不小心碰到一個人時好像被電了一下?”學生紛紛點頭,教師繼續道:“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是誰帶上了電呢?”學生展開思考。教師隨后又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給學生,說道:“我脫毛衣的時候經常自己電到自己,于是便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原來這種電是靜電,它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接下來我們就從身邊的事物入手一起來體驗一下靜電現象吧!”當教師說完,學生卻出現了疑惑,不知道怎樣體驗靜電現象。教師隨之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塑料用品,并用塑料和頭發摩擦后去接近碎紙屑,促使他們通過親自實驗探究重新認識靜電現象。
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興趣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技術的的飛速發展促使碎片化的信息的獲取成為一種新模式。小學科學知識是由眾多實驗組成的,學生只有通過實驗探究才能夠獲取科學知識。因此,科學教師嘗試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科學實驗演示過程,促使學生對多彩且有趣的實驗感興趣,并且使之產生想要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學生的興趣提升后,他們還能夠提出新的想法和觀點,對其思維的發展也十分有益。
例如,學生在學習“簡單的電路”內容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此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興趣。一上課,教師便利用多媒體將某一興趣小組利用一節電池、一根導線以及一個小燈泡組成了一個閉合電路,小燈泡瞬間亮了起來。結合視頻,教師提出問題:“小燈泡為什么亮了起來,如果電路中出現兩個或者更多的小燈泡怎樣才能夠使其都亮起來呢?”學生們展開思考,并且對此實驗探究產生了興趣,教師順勢將一些實驗裝置發給他們,鼓勵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安裝線路的方法,也有學生在實驗中遇到了難題,教師需要耐心地指導,促使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樂趣,在探究中體驗科學。
三、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能夠拓展學生實驗并且鍛煉學生能力的學科,實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和輔助工具,得到了教師們的高度重視。合作教學法是一種將學生團結到一起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能夠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也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興趣,并且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中。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獲取科學知識的效率也隨之升高。
例如,學生在學習“種子的萌發”內容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合作探究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一上課,教師先將農民伯伯從播種到收獲的動態視頻呈現出來,促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種子發芽到長成完整植株的過程,并由此引出“種子的萌發”內容。隨后,教師將一些種子分發給各個小組,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觀察和研究蠶豆、油菜以及黃豆種子。很多小組在觀察完外部結構后嘗試打開種子觀察內部結構。教師演示了解剖方法后,鼓勵各個小組進行實驗,并使之回答出“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同時總結出三種種子的異同點。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們的協作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為繼續了解科學知識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合理地組織并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
參考文獻:
[1]高懋松.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體驗探究的樂趣[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000(023):126-126.
[2]布阿米乃·喀迪爾.探究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外交流,2019,026(012):73.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三隆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