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英
摘? 要:目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陳舊,缺乏吸引力,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有效地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今天,教學手段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多媒體技術已悄然走進我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多媒體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思考探究;設置情境;合作學習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它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該學科的教學主要以板書和教師口述為主。知識的豐富和復雜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無聊,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們開始引入多媒體技術。隨著多媒體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普及,教師在教學中面臨著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多媒體過度使用等新問題。為了在教學中避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進一步分析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接下來筆者將從思考探究、設置情境、合作學習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地闡述。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思考探究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傳授知識、回答問題,就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思考探究,創建一個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熱情,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以學習《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為例,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我利用課下的時間尋找相關的影視資料,在正式上課時我將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吧。武將廉頗不滿藺相如當上了上卿,揚言說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保持將相的和睦,始終避讓。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個短視頻,詳細地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吧!”隨后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再進行本課的講解:“趙國之所以無人再敢入侵,是因為有藺相如和廉頗的存在,如果藺相如與廉頗發起爭執,那么國家的生存必然會受到威脅。所以藺相如他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了第一的位置,把個人恩怨放在了國家利益的后面。”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利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情境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相關情境,通過呈現或再現教材內容,讓學生體驗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多媒體是幫助教師創設情境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更深的記憶,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獲得相關的知識點。它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進行教學,將具體的教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使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
例如,以學習《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課為例,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將多媒體與情境教學相結合進行授課。我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代表不同的地區,如:上海、深圳、北京、西藏、澳門等,隨后讓學生們利用課下的時間搜集這些城市與祖國之間的緊密關系。在正式上課時我將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大家看一下大屏幕,這是我國的地圖,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國家是由這些個城市組合而成的,那么‘你們都為了祖國的美好建設做出了哪些努力呢?”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組織合作學習
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事實上,如果教師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學會合作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合作學習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例如,以學習《生命可以永恒嗎絡》這一課為例,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利用課下的時間搜集相關的資料。在正式上課時,我會讓各個小組之間以“生命可以永恒嗎”為題進行討論,給學生們10分鐘的討論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到每個小組之間參與學生的討論,聽取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隨后利用多媒體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資料。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精神,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學科教學的工具。多媒體是圖文并舉的產物,它比傳統的板書教學更能吸引學生,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多媒體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本末倒置。如何及時、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只有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價值,才能提高多媒體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馬龍門.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8):260.
[2]劉德東.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14+162.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夏郢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