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 瑩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借鑒國際職業教育普遍做法,把職業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起來,進行“書證”融合。2019年4月4日,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要穩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2019 年 7 月 23 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參考標準,其中由中聯集團組織開發的“智能財稅”職業技能證書作為第一批財經類專業的“X”證書,將財務與稅務進行深度融合,以學習者為中心,并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1+X”智能財稅等級證書立足于會計改革發展趨勢,幫助高校完成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轉型。
通過對當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目前學院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學時分配和專業課程占比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學時分配表
從課程結構看,目前學院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占比73.31%,較為合理,不需調整。在專業課程結構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踐課分別占比17%、28%、19%和36%。對此,應適當調整專業實踐課程,相應壓縮其他三類課程的比例,體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急需加強,會計崗位工作已逐步從電算化過渡為信息化,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專業實踐課程的實踐形式依然為手工賬務處理,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手工賬務處理技能的訓練應當作為實踐入門集中在《基礎會計實訓》課程完成,之后的專業實踐課程應全部實現利用目前市場常用的各類財務軟件進行實踐。從課程結構可以看出,整體缺乏人工智能會計方面的課程。
此外,目前的課程設置也并不符合現代會計崗位群,從“1+X”智能財稅證書來看,內容具體分為三部分,即社會共享代理實務、社會共享外包服務和社會共享企業管家。立足于中小企業的財務代理和大型企業的財務共享中心構建,在傳統的會計核算中融入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的內容,結合財務與稅務,體現信息化技能,并增加數字化經濟、大數據理念、財務共享知識,深化“1+X”智能財稅復合型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學生把握更多、更好的就業與擇業機會,培養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財會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行業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會計制度日趨 完善,會計崗位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大智移云的”時代背景下,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財務工作的模式組織、資源配置、工作流程也進行了優化重構。當前會計教育在本專科、中專、高職等各種類型中的教育領域里都有會計專業的一席之地,但會計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會計人員數量過多,呈現出基礎會計從業人員較多、高水平會計人才缺乏的局面。會計行業是對實踐性和技術性要求都很高的行業,要求工作人員既掌握現代會計、財務、稅法、金融、財政、計算機理論和技術,又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在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只有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不應僅是所學專業本身,要更多給予學生個性化發散思維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擴大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感悟,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社會公德、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領導和組織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的責任意識非常看重,所以應該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工作責任感。選取現實中關于財務會計的案例,發掘其中蘊含的職業道德,以案例說法,將職業道德滲透到知識中。
引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加強“書證”融通,引導學生強化職業技能,增加職業本領,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并強化“X”證書的培訓,建立學習意識與思維。對考核通過的學生,申請智能財稅等級證書。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增加實踐教學課程和課時。多開展企業真實環境模擬,利用校企合作優勢,讓學生真正接觸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此外,由于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會計實務也從單個軟件的應用發展到各種平臺的應用,更需要學生掌握相關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會計理論課程中新增對各種數據的抓取、挖掘方面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在會計實踐課程中新增財務共享平臺與云平臺方面的實訓內容,真正與會計實務工作接軌,以適應未來會計行業發展的需要。
增加互聯網方面的課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財務會計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及信息化應用能力,為了順應時代需要,要成為會計信息化人才,就應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在課程設置中要增加一些互聯網方面的課程,如企業風險和戰略規劃、大數據分析、互聯網金融、統計學等課程,并且要提高學生計算機及信息化應用水平的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對數據收集、整理、鑒別挖掘、數據分析、將大數據與財務會計理論實務進行融合和創新等參與企業管理的綜合能力,以迎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融合智能財稅課程,構建智能財稅思維。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智能財稅得以實現,將智能財稅技能證書考核要求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實現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的智能化、財務共享化。對“1+X”智能財稅證書的考核要求進行剖析,一方面體現的是智能,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所以要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減少課程內容的重疊,通過信息化構建財務信息的共享,以稅務發票為源頭,從發票開具到財務處理再到納稅申報,實現全流程的融合。另一方面是財務共享,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要改變原有傳統會計作業思維,熟悉新興業態、新型經濟,強化大局意識,從傳統核算基礎工作中提升管理的會計思維。
從培養核算型會計人員向管理型會計人員轉變。現今大數據化處理、財務共享中心、智能機器人中心越來越普及,為財務自動化流程提供了解決方案,為財務部門的工作帶來效率的提升,幫助財務人員完成大量重復規則化的工作,財務工作的智能化給財務會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會計人員將從會計憑證的整理、財務系統軟件的操作、執行業務記賬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生成等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未來的財務人員不僅要具備財務會計方面的專業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對數據收集、整理、鑒別挖掘、數據分析的能力,以及將大數據與財務會計理論實務進行融合和創新等參與企業管理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從培養核算型會計人員向管理型會計人員轉變,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強調理論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會計專業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參與企業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所以在設置課程教學體系時應與企業進行充分的合作,充分了解會計實務界對會計人員所掌握知識體系的要求,在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中應根據現階段和將來對會計人員的要求進行整體設計會計理論專業知識和會計實踐環節。由于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會計實務也從單個軟件的應用發展到各種平臺的應用,更需要學生掌握相關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會計理論課程中應新增對各種數據的抓取、挖掘方面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在會計實踐課程中新增財務共享平臺與云平臺方面的實訓內容,真正與會計實務工作接軌,以適應未來會計行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