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王平 鄭英俊 杜明君
(上海電力醫院泌尿外科 上海 200050)
復雜性結石是鹿角形結石、腎臟解剖結構異常等原因導致的多發性結石,治療難度系數相對較大,且還會因開放性術式,增加機體創傷,引起結石殘留問題。隨著微創理念的逐步深化,經皮腎鏡下碎石、腎尿管軟鏡等術式均是復雜性結石患者的首選,但二者聯合治療效果報道較少[1]。擇取2017 年3 月—2019年12 月收治的復雜性腎結石患者共84 例,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擇取2017 年3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復雜性腎結石患者共84 例,隨機分為單治組(42 例)、聯合組(42 例)。單治組患者中,男女比值為22:20;年齡23 ~69 歲,平均數為(41.27±6.88)歲。聯合組患者中,男女比值為24:18;年齡25 ~67 歲,平均(42.66±7.0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入選標準:B 超檢查已確診為腎結石患者;表現為腎外型腎盂、腎積水和息肉等癥狀的復雜性結石;未存在腎手術史;經本院理論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癥心臟和肝臟功能障礙者;泌尿系統局部感染病癥者、全身感染性病癥者;放棄治療者。
單治組為經皮腎鏡下碎石治療,即硬膜外阻滯麻醉起效后,協助患者保持截石位,于輸尿管鏡/膀胱鏡直視操作,向輸尿管內置入輸尿管導管(F5)直至腎盂處;隨后改為俯臥位,墊高患側腰腹約為30°,將肋間腋后線、肩胛線定義為穿刺點,于X線機操作下對腎盂予以穿刺處理,再借助F6-22 施行通道拓展操作,置入經皮腎鏡,取鈥激光/彈道超聲碎石系統予以碎石操作,術后置入造瘺管,縫合切口[2]。
聯合組是在單治組的基礎上聯合輸尿管軟鏡治療。于B 超引導下在腋后線、肩胛線處刺入18 號穿刺針,直達腎盞處,隨后置入斑馬導絲,利用筋膜擴張器對穿刺點施行擴張處理,約為F16-18,拔除導絲,構建經皮腎通路,再置入腎鏡施行碎石操作,借助超聲復查評估結石清除情況。若結石殘留>2cm,則可施行多通道聯合碎石;若結石殘留<2cm,則可施行經皮腎通道/二期經皮腎輸尿管軟鏡碎石操作。術后5 ~7d 可復查,特殊情況下施行腎臟CT 檢查;若未存在結石殘留/結石殘留<4mm,則可置入造瘺管,待引流液正常時可拔除[3-4]。
(1)比較患者結石殘留率。(2)比較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單治組結石殘留率為23.81%(10/42),聯合組結石殘留率為4.76%(2/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222,P=0.0126)。
單治組術中出血量為(121.7±27.6)ml,手術時間為(416±38)min;聯合組術中出血量為(61.1±5.6)ml,手術時間為(211±2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復雜性腎結石致病誘因較為復雜,但多是由以下因素導致:結石面積、形狀、腎內分布狀態等;結石成分;尿量感染狀況。特別是在伴有集合系統感染、腎功能損傷等條件下,會增加結石治療難度。傳統醫療模式下,復雜性腎結石是以開放性手術為主導,雖可有效清除結石,但卻存在術后感染、出血量多和發熱等現象,而體外沖擊波碎石需反復碎石,不僅會引起組織損傷,還會誘發腎間質出血,無法滿足手術安全性的原則。經皮腎鏡取石術是以要構建腎鏡通道為前提,再通過超聲和激光等操作,提高結石清除率,預防術后并發癥,特別是在聯合輸尿管軟鏡的模式下,能夠在預防結石殘留的同時,保護腎臟功能組織,增強治療效果[5]。本結果顯示,單治組結石殘留率為23.81%,聯合組為4.76%,(P <0.05)。聯合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優于單治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