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敏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1)
歌劇是西方舞臺表演藝術的一種,其融合了演唱和表演兩種內容,能營造出較好的舞臺效果。在電視、電影等新型表演出現之前,歌劇一直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表演方式。但隨著全新的媒體形式出現,歌劇也開始逐漸被人們所遺棄,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就目前而言,中國民族歌劇想要進一步發展,則商業化建設成為唯一辦法,但由于我國民族歌劇藝術家普遍重視藝術探索,而不愿意商業創作,也就導致中國民族歌劇難以更好地發展。所以,平衡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是其發展的關鍵,即開展藝術創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商業經營,這樣才能保證中國民族歌劇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以供發展。其具體內容如下:
中國民族歌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演唱和表演的部分都能集中展現出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價值。但目前我國的民族歌劇普遍過于注重審美價值的提升,形成了曲高和寡的態勢。絕大部分的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都將創作的核心放在了藝術性上,其中很多作品展現的藝術性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可多得的,但在實際表演過程中,中國民族歌劇由于藝術氣息太濃厚,審美標準太高,很多普通群眾根本無法看懂中國民族歌劇的表演內容,導致演出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現象。這也直接將中國民族歌劇的門檻拔高,使中國民族歌劇成為一種絕對的小眾藝術,不適合普羅大眾觀看。
當代的中國民族歌劇注重的是作品創作,很多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都認為,中國民族歌劇就應該是小眾的,以觀眾素養的高低作為作品是否成功的標準。這就直接導致,很多中國民族歌劇作品質量極高,但卻無法引起關注,其根源就是中國民族歌劇作品沒有一個良好的受眾群體。而高素質的觀眾群體,又不善于分享,則直接造成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只能在一個小圈子內流行,徹底變成了高素質人群的圈內藝術;另一方面,了解的人少,就意味著中國民族歌劇難以獲得較好的生存空間,愿意學習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的人也在逐漸變少,如果不改變這種局面,中國民族歌劇將瀕臨失傳。
中國民族歌劇是其主要特征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歌劇特征,第二部分是民族特征。即中國民族歌劇使西方歌曲的中國民族特色版本,所以中國民族歌劇的核心是在歌劇的基礎上增加民族特色內容。但在當代藝術創作過程中,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更加注重的是歌劇形式的表現,中國民族歌劇作品越來越西方化,導致中國民族歌劇特色開始逐漸喪失。當代很多的中國民族歌劇雖然在歌劇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卻很難做到徹底地表現民族特色,雖然作品極為優秀,但是卻難以獲得類似《江姐》《白毛女》一樣的影響力,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民族歌劇開始逐漸走向衰落。
中國民族歌劇的傳統傳播渠道主要是舞臺演出,但當今社會中,全新媒體形式的出現直接導致舞臺表演的沒落。所以,中國民族歌劇如果不能有效拓展傳播渠道,將直接導致傳播范圍的急劇縮減。但由于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對于傳統傳播渠道的執著及對于全新渠道的不認可,直接導致中國民族歌劇發展急劇萎縮,除了一些非商業性舞臺之外,很難看到中國民族歌劇的表演。
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核心是中國民族歌劇如何做好藝術探索和觀眾喜好的平衡,即要如何衡量藝術和商業。就目前來看,其主要的方式有兩個:第一個是在中國民族歌劇之中,不影響藝術性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商業化元素。這對大部分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普遍鉆研方向是藝術探索,對于市場的敏感度以及對于觀眾喜好的探索都相對較少,導致很多的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創作過程中,都無法有效顧及商業元素的內容,這就需要在創作過程中進行二次創作。選擇一個合適的商業編劇對作品進行二次整理,這樣的作品,往往可以更好地照顧市場的情況,讓觀眾更愿意觀看。而藝術性的保留上,則商業編劇需要盡可能的參考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的意見,從而形成統一;第二個是創作部分的純粹商業化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加強中國民族歌劇的影響力。劇院可以在戲劇的安排上以商業化表演為主,加入部分的藝術作品,不斷提高大眾的藝術鑒賞能力,促進中國民族歌劇的繁榮復興。但前期階段,大量的商業化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必然是其宣傳的主流,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如何看待這些作品是其中的關鍵。
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過程中,要明確的關注民族內容,以民族特色為核心,不斷吸收全新內容,才能確保中國民族歌劇合理的發展,而不是逐漸演變成純粹的西方歌劇。其具體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在中國民族歌劇之中,將民族特色部分固定不動,其他部分則作為創新部分。這種創作方法屬于典型的半命題創作或者是殘本補全的辦法。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可以將經典曲目的核心部分保留,其他的部分展開相應的填充,雖然這種辦法不能完整地展現出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但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這類辦法和商業化趨勢可以很好結合,是當前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主要辦法;第二個是在中國民族歌劇之中進行命題創作。中國民族歌劇的民族特色主要是題材和思想上的內容展現,所以命題創作可以非常好地表現出民族特色的內容。而其中的其他填充部分,則可以自由發揮,只要主體不變即可。這種全新的創作方法,可以非常好地展現出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特色,但是相對于第一種辦法而言,其對于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的要求比較高。
傳統的戲劇表演一直以來都存在制作成本過高的情況,相對于其他的表演形式而言,戲劇除了要有華麗的服飾之外,往往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布景,這些費用是其他的表演形式所沒有的,導致戲劇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而如果撤除了當前的布景,則戲劇的表現也就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如何刪減制作費用,一直以來都是戲劇改良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民族歌劇就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準備:第一是要從思想上入手。中國民族歌劇是傳承自西方戲劇,在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之后,中國民族歌劇也繼承了西方戲劇的特點,即貴族式表演特色。中國民族歌劇制作費用極其高昂,很多的內容都選擇了最高級的材料。但在實際上,這對于中國民族歌劇表演效果的幫助只能算是錦上添花。所以,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家要從根本上了解中國民族歌劇的核心所在,盡可能地降低制作費用;第二是要從商業性上考慮,制作費用往往是一次性的,如果表演的場次多,可以獲得大量的收入,那么制作費用的投入無可厚非,如果是非商業性演出,就需要一切從簡。所以,在制作費用上,權衡商業價值成為其中關鍵的部分;另一方面,整合資源也相對重要,在戲劇作品中,很多布景可以重復使用,所以對于這部分制作費用的投入,也是其中的關鍵。
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存在的問題就是傳播渠道太窄,大眾難以有效地接觸到中國民族歌劇,導致中國民族歌劇成為一部分高端人士的娛樂項目。為了充分改善這種情況,則目前中國民族歌劇的全新渠道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部分是和互聯網視頻媒體進行合作。當前互聯網視頻媒體火爆全球,已經完全超過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而且互聯網視頻媒體的進入門檻較低,我國很多互聯網視頻媒體為了表現出其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往往很愿意對這些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扶持。所以,中國民族歌劇和互聯網視頻媒體的合作成為一種可能,互聯網視頻媒體企業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對中國民族歌劇進行幫助,從而解決中國民族歌劇的資金問題。而且一些作品也可以被當作熱點進行推送,對于互聯網視頻媒體而言,也有著一定利益可圖,所以二者的合作屬于典型的互贏;第二部分則是要進行直播平臺的合作。直播平臺是當前最火爆的自媒體渠道之一,直播平臺的門檻同樣較低,中國民族歌劇可以非常好地加入其中。而且當代觀眾喜歡獵奇,中國民族歌劇的內容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屬于比較新穎的內容。所以中國民族歌劇在直播過程中,可以快速獲得一大批的粉絲,也讓中國民族歌劇從小眾藝術逐漸變成了大眾藝術。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藝術家對于藝術的追求和資本家對于商業效應的追求形成強烈的沖突,二者的調和才能確保中國民族歌劇進一步發展。同時,中國民族歌劇要充分借助全新的傳播渠道進行傳播,從原本的小眾藝術變成大眾藝術,這不僅僅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持,中國民族歌劇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國家應該在資金和政策上基于一定的幫助,確保中國民族歌劇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