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興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筆者在觀察日常生活中各項需要訓練的活動時發現,由局部針對結合整體復合的訓練是比較科學的。例如在籃球訓練中,不僅需要對最基礎的運球、投籃、傳球等進行專項的訓練,也需要整體的動作組合訓練再到最后的實戰訓練。從最初,局部訓練與組合訓練就一直在交替進行。又如健身愛好者,具有多種訓練局部肌肉的練習動作,又有活動全身的動作。我們不難發現,科學訓練需要這樣的結合,合唱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在平時的訓練中根據合唱團情況來安排氣息、音準、節奏、和聲聽覺等訓練,這些訓練都為我們演繹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想要做好合唱作品的藝術再現,可不是零件組裝這么簡單。我們知道在演唱過程中,在合唱團發聲的瞬間,氣息、音準、節奏、音色、力度、咬字吐字等都是同時進行,團員演唱過程中,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團員進入歌曲內容時,從聲樂的技術角度上更多是肌肉記憶,那么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入復合性訓練,將這些單向訓練組合,再拆分,再組合。對于作品的藝術再現是否更有訓練價值呢?
對于這兩種訓練,國內合唱團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國內高水平合唱團,幾乎都有一套與之相符合的合唱訓練手段甚至是科學的體系。從最基礎的訓練到作品中的運用,都屬于國內領先的水平。專業的知識、科學的手段、先進的理念再加上大量的汗水促使他們成為行業的標桿。無論是同聲還是混聲、童聲還是老年、職業或者是校園合唱,都離不開這些。當然成功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主要討論針對性訓練和復合性訓練。
(2)基礎較差的合唱團,有一類合唱團在練聲時,似乎是一種獨唱大合集,有些甚至不練聲。這類合唱團大多是非專業為一個比賽或是演出臨時組成的合唱團,具有臨時性、非專業性等特點。
(3)還有一種現象介于以上兩者之間。由于我國合唱水平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合唱成為一項重要的集體活動。合唱藝術培訓中心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增長,大師課等合唱教育應接不暇。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份的團體開始重視科學的訓練。比如會對氣息、音準、節奏、力度、音色等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但不足在于,沒有很好地與復合性訓練相結合,就引起了在作品中的運用有時有些事倍功半。
我們首先要分析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然后才能對癥下藥。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合唱團屬于臨時組建,缺乏長期的訓練,這樣的團體往往是非音樂專業的人員組成,甚至指揮都未學習過音樂;二是一些長期團體,但卻缺乏排練時間,比如很多中小學合唱團一周可能只有一次到兩次的排練,每次時間有些可能都不到一個小時;還有一種是既有長期的訓練,也有穩定且充足的排練時間,這類一般來說水平相對較好。另外,就是指揮和合唱團員沒有這樣的意識與理念,導致這種問題的出現。
接下來筆者從氣息、音準、聽覺、節奏、音色、速度、力度、咬字吐字練習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單方面訓練以及這些技術要點的集合訓練。
氣乃歌唱之根。我們不難發現,現今各種歌唱方法幾乎都會強調氣息的重要性。值得一說的是,合唱的呼吸不同于獨唱,獨唱由于一個人能力的局限性,通常是一句一換氣。而合唱卻可利用循環呼吸來做到根據作品結構來斷句,使藝術再現更加完整。另外,正是因為“人多力量大”,也帶來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整體呼吸、集體收拍、連貫與靈活性以及爆發力都需要通過氣息訓練來加強。但是往往很多合唱團會忽略氣息的訓練,而是直接練聲。其實我們應在練聲前先練氣。
清晨起床或午睡過后,我們的嗓子是沒有打開的,這時候如果我們直接開始搭上聲帶,其實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可以做一些呼吸操,一方面鍛煉我們的氣息能力,另一方面使身體預熱。
對于氣息的訓練,筆者不做詳細的具體操作。這里主要闡述氣息這一基本訓練需要針對性的訓練,還要對于氣息訓練再細分為“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
那么氣息的復合式訓練如何安排呢?首先,氣息練習可以先與節奏穿插在一起,聲帶蘇醒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哼鳴(不需要有音高,最好從低音開始,慢慢的按摩聲帶)。有創新的指揮,可以把訓練氣息做出很多花樣。當然,基礎階段如果在訓練氣息中加入節奏,可以由最簡單的節奏型開始。還可以做一些聲部交錯,利用簡單的對位技巧使氣息訓練更加多樣,指揮與隊員之間的默契、隊員的“看手能力”都可以得到訓練;其次,氣息還可以與力度做融合,指揮可以用氣息來表現pp、p、mp、mf、f、ff等各個力度層次,也可以訓練cresc、dim、fp等力度變化。另外,我們在氣息訓練的同時可以加入一些肢體動作,身體健康也是影響我們歌唱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們在訓練音準、音色等與氣息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我們以氣息訓練為主時,沒有非要融入這些要素的需要。
除此之外,氣息還可以與速度、咬字吐字進行復合訓練。合唱作品琳瑯滿目,速度有快有慢,有時我們還需要演繹非母語作品,所以在氣息訓練中也可加入,使我們既可以駕馭慢速長氣息的作品還能演繹快速的作品。
我相信大部分合唱團都會重視音準訓練,音準對于合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音準的訓練可以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常規音準訓練與特定音準訓練。合唱團應該有一些常規的音準訓練,制定一些練聲曲。當然,常規的音準訓練也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可以先從固定標準音A開始,再利用標準音A根據音程去推算各個音高,這個過程要經過單音訓練、音程訓練、和弦構唱等。有時需要特定的音準訓練是由于我們演唱的作品中有一些特定的音程或者和弦,或者一些較難的段落,我們在音準訓練時可以嘗試單獨訓練。例如一個合唱團大小七和弦總是唱不準確,我們就可以對其單獨訓練。
音準訓練(除了聽覺)勢必會涉及到氣息,除此以外音準可以與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等進行復合訓練。我們可以加入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各種音色等。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音準,但是在作品中往往是同時進行的,訓練中合理的穿插就顯得必要了。強的力度會影響我們的音準,所以在音準概念的初期構建時,一開始要輕聲唱,這樣才有助于聆聽整體的音響效果,便于音準的建立(在此之前有條件的合唱團可以單獨進行聽覺訓練,例如和弦聽記)??逻_伊說:“真正解決音準問題的方法是多聲部”。所以,合唱的音準訓練,最終一定是多聲部的、立體的。音準訓練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訓練合唱團時,切忌生搬硬套,而是要分析產生音準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指揮需要創造性,有目的性地去訓練。
說到聽覺,我們往往會想到視唱練耳課程中的練耳部分。沒錯,有一句話叫作“好的音準是聽出來的”。所以,良好的音準聽覺是我們唱出準確音高的基礎。但是還有一句話叫作“好的合唱是聽出來的”。合唱可不僅僅只有音準這一個要素,所以我們的耳朵也需要建立其他的能力。例如,在傳統和聲中和弦的聲部比例(只有我們聆聽其他聲部的力度才會做出很好的自我調整);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合唱作品的調式特征、語言以及音色特點,有些歌曲我們一聽就知道哪首是西藏牧歌,哪首是陜北民歌。這些都要需要我們多聽大量的作品來積累。
合唱團人人都要學會“聽”,要靠耳朵去辨別,是不是音準不準確?是不是音色過于明亮或暗沉?節奏是否出錯,速度是否不穩,力度是否平衡等問題。作為指揮更是如此。
我發現在節奏的訓練中,中小學以及高校合唱團較為重視節奏訓練,而中老年合唱似乎對于節奏的訓練比較少??赡苁呛⒆拥男闹窍鄬Σ怀墒?,老師需要用趣味化節奏訓練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然,這對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節奏感是很有幫助的。其實中老年也需要適當地加入一些肢體的節奏訓練,使其更有積極性,也適當的鍛煉身體。但是運動幅度不宜過大,避免造成一些意外。
節奏型有很多種,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千變萬化。指揮也可以讓團員自己發揮想象力去創造。節奏的訓練可以與音準,速度,咬字吐字等等進行復合性訓練。例如:我們手上,腳上可以同時打著各種節奏型,同時唱著不同節奏標準音A或者和弦的音高,還需要唱指定的咬字。同時還可以進行八拍的半音上行或下型,還需要不同的力度以及指揮需要的音色。當然,所有的這些要素,同時進行是有一定困難的。這些訓練的結合是要一點一滴進行的,不可急于求成。
我認為對于音色的定位有這樣三類合唱團:一類是專注于一種音色,例如歐洲有文藝復興合唱團,他們主要是演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云南的坡牙歌書合唱團大部分歌曲都是演繹具有云南民族唱法特點的作品;第二類則是不管唱什么時期,什么民族風格的作品都用同一種音色,顯然,這是不可取的;第三類則是不同風格運用不同音色,拓寬唱法的。我個人偏向于第三類,這就需要我們需要根據作品來訓練音色。根據作品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音色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這些方面也是訓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可以有目的地穿插在上述的訓練模塊中。
以上是筆者在合唱學習中以及參與排練中的一些體會,本文主要是闡述合唱訓練中如何協調好針對性與復合性的關系。有些合唱團在集訓時一天可能會排練十小時左右,有些合唱團一周可能只有兩小時。如何合理安排訓練時間,是我們合唱學習者一直要去學習總結的。如果十小時一直在排練作品,一定會非常疲勞,所以才會有上午重點訓練氣息和音準,下午訓練節奏以及識譜等,晚上進行細排作品以及隊形聯排等。當然也要根據演出時間等其他因素來靈活安排排練內容。排練時間少時更要學會利用時間,合理的復合訓練可以有效地節約時間??偠灾?,針對性訓練和復合性訓練都是極其重要的,至于如何拿捏,需要量體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