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星 楊雪瑩 王延松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音樂是“一種以悅耳的方式組合音調的藝術”,是人類的一項基本和獨特的活動,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普遍語言,也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由于音樂和語言的表達需要人們使用聽覺和發音系統,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音樂訓練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存在積極的關系。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我們對于樂曲的閱讀、音調的感知和記憶,都會幫助我們對于語言的控制和掌握。
音樂訓練可以更廣泛地提高非音樂認知能力,例如智力、言語感知、聽覺記憶或大腦可塑性。經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和成年人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要高于未經訓練的兒童和成年人。此外,隨著訓練持續時間的增加,智力也隨之增加。而智力的增加對于提高學生第二語言的學習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過長期的音樂訓練會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神經塑化過程,進而可能在音樂家和非音樂家之間產生認知差異。研究表明,音樂家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涉及多個區域,例如胼胝體、運動皮層、軀體-感覺皮層、聽覺皮層和海馬體這都是由于長期的音樂實踐而產生的。
音樂訓練可以改變神經系統及對音樂聲音不同方面的敏感性,也有證據表明音樂家和非音樂家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存在差異。音樂家可能與非音樂家在側腦組織方面有所不同,這表現在對稱的半球間轉移時間以及在在音樂特征檢測期間更對稱的不匹配信號。Groussard等人發現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灰質差異與音樂培訓的持續時間和專業知識有關,這種關系表明,訓練本身可能會導致一些神經差異。事實證明,長期的音樂訓練可以增強腦干對音高的反應,而音樂家的聽覺處理能力與音樂技能的掌握和音樂訓練開始的年齡呈正相關。
在最近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對認知神經科學關于神經高級功能的可塑性進行了闡述,人類的不斷進化得益于大腦的開發,它使人類能夠適應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環境,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身體內外的信息,之后再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同時快速地將這些信息反饋給身體,這樣人類就可以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決策和反應意識,也可以發展音樂演奏技能。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音樂訓練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音樂訓練能夠影響腦的微觀與宏觀結構。因為像是樂器演奏技能這樣的音樂學習,對于演奏者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演奏者需要掌握許多演奏樂器時所需的技能,比如演奏者手指的姿勢和按鍵的順序、彈琴時手部的和動作等。在表演的時候,大腦會使演奏者獲得并執行一個轉換機制,演奏者將語言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識相互轉化便是由這個轉換機制完成的。
腦干電位研究表明,語言的音高、時間和音色信息在大腦皮層中的神經表達與腦干相互關聯,音樂體驗加強了這種聯系。音樂家大腦中結構和功能的神經可塑性過程可能影響他們的認知功能,這揭示了與非音樂家的區別。一些研究表明,兒童正規音樂訓練與非音樂認知能力(如識字、第二語言學習、閱讀理解和一般智力)的提高之間存在著積極的聯系。
音樂訓練與習得二語學習中涉及的語音能力之間的關系密切。長期的音樂訓練使學生在音樂和語言學習能力方面對語音的感知能力增強。音樂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括對音高、節奏、呼吸以及發聲方法和咬字吐字等訓練。通過音樂訓練可以培養音樂聽辨能力和讀譜的能力,這些能力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將音樂融入語言的學習對于第二語言語音系統的掌握非常有益。歌詞中的節奏,律動可以感知例如英語口語中自然的語音調的變化,其中包括強弱變化、抑揚頓挫、音節伸縮,由此而降低母語口音的干擾,改善學習者的外語發音。
音調形成了音樂中的旋律和語言中的語調或韻律(“言語的旋律”)。韻律不僅限于基本頻率(F0)的波動,還指語音的其他屬性,例如響度的波動、音節的持續時間、講話速度和聲音質量。長期的音樂訓練也會影響口語中音高輪廓的感知。這意味著音樂訓練會影響學生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語音處理,達到改善口語和提高第二語言發音技巧的目的。
大量研究證明,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第二語言的語音語調較為準確,是由于在一些音樂訓練中,經常會唱一些非母語的歌曲,無形中有利于促進第二語言的口語發展,同時學習到口語中的一些短語表達、詞組搭配等。音樂訓練在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識別的過程中同時刺激了學生區分語音成分的聽覺系統,使他們無論在音樂方面和語言方面都有較強的辨別能力。
空間視覺化能力涉及在頭腦中對圖形或物體進行旋轉、操作或翻轉的能力。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音樂訓練可以提升音樂家的空間視覺化能力。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掌握語言學習情感的關鍵,就是語言的美學審視。音樂訓練對于語言的視覺化有著很大的幫助,在長期的訓練下,就可以使視覺化的感受變得更加豐富,使我們產生語言情感。當獲得了語言情感后,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就可以讓枯燥無味的語言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語言學習的根本是個體的感官體驗,要建立豐富的感官體驗才會有足夠的學習動力。以感官作為重要媒介,來激發學習者對于外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對外語學習的理解能力。
有研究表明,音樂訓練對我們自身的空間認知能力存在著激發人們熱情和積極的影響。這使接受音樂訓練的學生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感官體驗,豐富語言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第二語言的積極性。長期的音樂訓練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感官體驗中促進了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的發展,帶動學習的深入,強化對語言學習的理解能力。學習音樂還需要一種動力和投入,這種動力和投入可以幫助學生在總體上取得學術的成就,還可能延伸到其他第二語言技能,如語法的掌握方面。
在張輝研究看來,在語言創造能力方面來說,未接受過訓練的學生相對差于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原因就是長期的音樂訓練豐富了孩子們的感官體驗,延伸了語言的認知空間,能夠以多元化的語言創造能力加速語言學習能力的轉化。
眾所周知,學習記憶力的培養對于提高他們學習外語語言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記憶能力是外語語言獲得的基礎和根源,通過音樂的訓練可以增強記憶能力,這是由于長期的音樂訓練,需要學習者常年記憶樂曲的樂譜、音調和旋律等。很多音樂大師到晚年仍能夠信手拈來彈奏曲譜,這也就說明了語言學習對記憶力的影響。
音樂訓練并不一定都是長期的,短時間的接觸也會對記憶產生影響,例如背景音樂、先導音樂等音樂對于記憶的提升也有幫助。許多人都研究了音樂是否會對記憶產生影響。他們做過許多實驗,楊青等人在實驗后發現了背景音樂與學習者工作記憶之間的聯系,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效率與背景音樂節奏的快慢有著極為明顯的聯系,快節奏的背景音樂能夠提高幼兒工作記憶的水平。
一些行為研究已經提供了工作記憶和音樂訓練之間關聯的證據,并探索了工作記憶系統中哪些子系統可能受到音樂訓練的影響。例如,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和成人在聽覺和視覺記憶的測量方面表現出優于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和成人的控制,例如對于數字廣度方面、非單詞廣度、操作廣度、空間跨度,和言語工作記憶跨度任務。有研究表明,長期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有更好的語音工作記憶,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在音高比較任務中的表現優于沒有接受音樂學習的人,這表明了音樂的學習有存儲聽覺信息的優勢。
個體在音樂訓練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靈活運用眼、耳、口、手、腦等各種感覺通路,將音樂形象具體化,運用思維分析這樣的思想活動。也正因如此,長期進行演唱、聽辨、演奏、識譜等音樂活動也就相當于進行著長期的腦力訓練,這些活動會促進身體的聽覺系統、運動系統、感覺運動系統、胼胝體以及邊緣系統等多個腦區的良好發育,也可以增強和提高個體的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敏捷反應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等。這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起到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訓練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音樂訓練的融入豐富了語言系統,為語言學習過程提供豐富的元素內容。大量的研究在探索音樂訓練對于語言學習能力的關系中存在積極聯系,但沒有明確闡述兩者的因果關系,以及區分具體的音樂訓練類型對于語言習得的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加強對這兩個領域的追蹤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明確音樂訓練對培養第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為語言學習能力的培育提供借鑒,和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