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棟
(四川省食品藥品學校,四川 峨眉山 614201)
要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代代青年人在其所處的時代以及各行各業的崗位上源源不斷的貢獻青春力量。而教育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教育是提高人類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在教書育人的進程中應做到德育為先,因為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具有先導性。思想的善惡美丑能驅使一個人的具體行動。中職學生是應試教育下的失利者,雖然他們的學習成績較差,但他們的內心也是向善向美的,他們正處于人生成長、價值觀成形的分水嶺,更需要老師的精心引導和栽培。如果說老師是園丁,學生就是種子,而音樂則是肥料,它能讓種子變成美麗的花朵,長成參天的大樹。音樂是反映人們喜怒哀樂、用于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和藝術形式,而音樂課是學校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將探討如何在音樂課中滲透思政課程的德育功能,系統探索音樂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就將傳統的“單課程育人”模式提升為創新多元的“全課程育人”體系,讓全體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讓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體現思政德育元素,讓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從而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先后下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先后指出在深度推進學校學科德育的工作中,應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教育中,除按規定開設思想政治必修課之外,還得在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以及實習實訓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課程思政建設由此應運而生。文件指出學校在課程育人建設中,各類課程應與思政課程形成合力,同心同向共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要想培育優秀的中職學生,不僅要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還要有熱愛生活和欣賞美的能力。將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一起,在音樂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既能夠培養出思想道德高尚的優秀學生,又能夠培養出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生活健康、工作積極的優秀人才。
從古至今,音樂都是人們情感的載體、思想的鏡子和行動的寫照。早在《樂記》里就有記載:“樂者,通倫理者也?!薄稓W陽文忠全集》里也有記載:“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音樂在儒家美學里是關系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行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鮮明政治性,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重要方式,而音樂課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把思想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生心中。音樂課課程思政是學校延伸思政課堂,構建思政育人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音樂的教學與實踐活動中貫穿思政教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培養出專業精、技能高、素質強的復合型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中職學校是我國專業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級中等教育或者中等教育高級階段的一部分,每年為社會提供大量德才兼備的中等專門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公共藝術音樂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要求教師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相融合,通過音樂知識講授、音樂作品賞析和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知生活、知曉善惡、增強自信、規范行為。
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基礎教育薄弱的農村學校以及偏遠貧困地區初中畢業沒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學生。年齡階段還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行為習慣養成還未規范。絕大多數學生呈現出自卑、不自信的狀態。學生沒有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狀態萎靡、無動力,時而有斗志但行動懶惰;有自己的主見但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他們性格隨性,個性意識突出,集體意識淡薄,法紀意識不強,思想覺悟不高,對政治文化和人文素養的追求比較冷淡。但內心對自己的未來還抱有期待,希望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得到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關注和認可。
多數學校重視專業教學而忽略了公共基礎課教學和通識教學。不少專業的學生學習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上,更多的學習日后工作所需要和必備的內容,而對于像語文、音樂等公共基礎課以及通識課重視度不高,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也比較消極,更何況學生本身文化素質比較薄弱,文學素養和內涵匱乏,缺乏自我提高思政素養的意識,正因如此,學生認識不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不僅是我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思維在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中也相當重要,大到國家立場,小到個人發展,都離不開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
很多老師在重專業教育的同時忽略了中西方部分腐朽的音樂文化,以及快節奏音樂時代造就的不良音樂作品對青少年的思想侵蝕。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夠重視,缺乏思政育人意識。音樂學習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卓越的靈感捕捉能力以及活躍的思維能力。在教育過程中,需注重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有條條框框的約束。音樂本就是來源于對于情感的表達,包含優秀思政文化的音樂不在少數。音樂教師如不具備思政教育意識,授課中不滲透思政內容就會導致學生在性格上更加隨性,容易導致學生在價值觀的形成中走錯方向。
1.注重音樂課程開發,深挖思政教育資源
音樂課因其課程的特殊性,課程中本來就包含了很多思政教育資源。音樂老師應該具備扎實豐富的音樂知識儲備和思政教育思維和技能,能用關聯思維在理清音樂專業知識的同時,大力發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善于挖掘傳統與現代、經典與通俗,富有生活氣息、積極意義與人文內涵,體現經典性、代表性和綜合性,具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向,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音樂作品。
2.創新音樂教學方法,營造音樂思政氛圍
創新音樂教學設計,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音樂與社會的關系、音樂與國家的關系,使音樂成為一次靈動、有趣、形象化的生活體驗;運用青年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和授課方式開展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教學,采用體驗式、討論式、探究式、專題式、音樂故事會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認知感受和情感體驗,創設寓教于樂的課堂情境,活躍課堂氣氛,精心策劃,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話劇、歌劇、音樂劇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行為體驗與情感體驗當中產生共鳴。
3.強化音樂實踐活動,拓展思政育人陣地
能夠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增加思政學習機會,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不刻意的學習才可以讓思政深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重視歌唱育人的實踐活動,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唱響紅色歌曲,在升旗儀式上唱國歌,在主題團日活動唱團歌、在主題班會活動唱校歌。開展音樂故事會活動,在活動中分享優秀音樂人的成長經歷,傳唱經典音樂作品。借助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合唱活動,如軍訓期間的拉歌比賽,五四、一二九合唱比賽等。利用校園廣播播放優秀校園歌曲,利用觀影日教唱優秀影視歌曲。這些都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必要途徑,也是引導校園建設發展的重要途徑。
1.推進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在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整體規劃與建設中,應以拓展學校思政教育陣地為中心,完善校園文化設備設施。有條件的學??梢越ㄔO多功能音樂教室或多功能音樂廳,使學生在進入干凈溫馨優美的教學和活動環境中,就能感受到環境美對個人行為規范的要求,如儀容儀表要求、語言要求、環境衛生要求等,從而規范學生行為習慣,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構建思政育人協同機制
加強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學校黨委要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課程思政建設。從上至下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隊伍;推動思政育人制度建設,落實思政育人經費保障,深度挖掘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語文、體育、藝術等所有公共基礎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構建思政育人協同機制。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中等職業學校音樂課課程思政建設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課程建設全過程。用音樂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引領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庭、愛社會主義,以實際行動爭做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