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綱 楊云(通訊作者)
(1 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2 青海省中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肝細胞癌(HCC)是肝癌的主要組織學亞型,占原發性肝癌的90%,具有轉移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1]。經臨床實踐表明,早期明確肝細胞癌的診斷,及時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可顯著影響患者的預后,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探討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在肝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來我院診治的120 例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抽取的來我院診治的120 例肝細胞癌患者均經手術病理明確診斷,排除了有心臟起搏器等磁共振檢查禁忌者,其它部位有惡性腫瘤史者,心肺腎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肝臟先天畸形者。其中,男性患者82 例,女性患者38 例;年齡38 ~71 歲,平均年齡62 歲。
應用1.5T 飛利浦核磁共振掃描儀,體部線圈,呼吸門控進行掃描。所有患者在檢查前禁食禁水至少6小時,去除衣物中具有鐵磁性的物質,對患者進行呼吸及屏氣訓練后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以劍突為定位點,掃描范圍自橫隔以上至肝下角以下;分別進行MRI 平掃(包括橫斷面T1、T2 加權和冠狀位T1、T2 加權)及擴散加權成像(DWI 序列)掃描:T1 加權序列掃描采用FFE 序列,參數為TR:91ms、TE:2.3ms;T2 加權序列掃描采用TSE 序列,參數為TR:1649ms,TE:80ms;層厚7mm,層間距1mm;DWI 序列采用擴散系數b 值為0 及600s/mm2,用SE-EPI 序列對病灶直徑最大處進行掃描,參數為TR:2454ms,TE:60ms,FOV:375×302,視野:38cm×38cm,層厚7mm,間距1mm,層數4 ~12;掃描時間均為24s,激勵次數為10,對3個方向同時掃描,每次每層掃描均可獲得1 幀DWI 圖像以及ADC數值,將所獲得圖像傳輸至影像工作站,由2 名主治醫師進行分析并作出診斷。
與病理結果對比,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診斷肝細胞癌的符合率為100%。
目前,臨床對于肝細胞癌的診斷方法主要有超聲、CT 及核磁共振[3]。其中,超聲診斷具有操作簡便、檢查迅速、無輻射性、可重復性高等優勢,但是檢查受皮下脂肪層及呼吸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圖像清晰度欠佳,不僅容易漏診,還不能為肝臟腫瘤的良惡性鑒別診斷提供足夠的依據;CT 檢查雖然診斷準確率較高、圖像清晰、可多方位多層面多角度觀察病變及周圍組織,但是具有輻射性;與超聲及CT 相比,在肝臟病變的診斷中,核磁共振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多參數多序列成像的優勢,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4]。
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是目前唯一能在活體組織中檢測水分子擴散運動的一種無創性影像檢查技術,該技術不僅能反映出人體各種組織獨特的彌散特性,還能夠對組織、器官的微觀結構和功能變化作出定量分析[5]。
肝臟作為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具有豐富的供血系統,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表觀擴散系數(ADC)值之間的差值準確地反映出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因此DWI參數易被血流灌注所干擾,使得DWI 在肝臟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6]。當肝臟內出現病變組織時,其病灶中的細胞會出現增殖、分子擴散、合成生物膜結構、細胞分泌、細胞壞死等改變,這些改變均與部分大分子的蛋白質存在者一定的關系,而不同病變的結構差異較大,尤其是惡性腫瘤,病灶內容易出現壞死、液化改變,導致血流灌注水分子發生改變,而DWI 可將組織中水分子運動反映出來,呈現出不同的DWI 圖像及ADC 值,為發現病變及對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
肝臟良惡性病變在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中的主要表現[7]:(1)肝囊腫,最具有特異性,DWI 序列呈低信號,ADC 呈高信號,典型病灶可呈“燈泡征”;(2)肝血管瘤,DWI 序列呈稍高信號,ADC 呈高信號,其信號強度僅次于肝囊腫;(3)肝臟惡性病變,DWI 序列呈混雜的高信號(高于正常肝組織),相應區域ADC 呈混雜稍高信號。
綜上所述,肝細胞癌在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有利于與肝臟的其他病變進行鑒別,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