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球
最近讀到兩位影視人的訪談,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是制作過《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等熱門網劇的萬年影業創始人何俊逸,他說:“業內存在差異而非差距,我們只是不惜力而已。”“《隱秘》我們選角、美術籌備用了大半年,12集的戲拍了77天。從上學時候起,大家并肩戰斗,有個景需要磕就去磕,有個東西特別想要就去借,而不是說出現了一個問題就要繞開。”
另一位是出品電影《八佰》的華誼兄弟CEO王中磊,他認為電影行業是個“勤行”,“拍電影真的是得用拙力,像我們《八佰》其實那么大一個工業鏈,他們是用很拙的方法去拍的,所以出來的效果就很好。”
“不惜力”“用拙力”,說法有所不同,但內核都傳遞出一種“死磕”精神,一種極致化的追求,一種正面強攻的態度。歸根到底,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不找借口,不放低標準。而這恰是當前影視行業所稀缺的。
一度時期,影視行業里太多人在“惜力”,在“取巧”,在應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上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在遇到需要正面強攻的困難時繞道而行、拈輕怕重。這里面有行業大環境的原因,也有創作者自身價值觀的偏移。本來在這個行業里,“戲比天大”,但在各種因素的沖擊下,“戲”反而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一些質量不過關的作品,在流量的加持、在資本的運作、在粉絲的追捧之下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踏踏實實做劇、做電影的人,反而成了“異類”。這時候能夠不為外界的喧囂浮躁所動,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觀,堅守做戲的“本分”,就顯得尤為難得。
令人欣喜的是,市場最終看到了用心做事、用心做戲的人的努力,對于那些“不惜力”“用拙力”做出來的作品,觀眾給予了熱烈的回饋。《隱秘的角落》《八佰》就是證明。觀眾越來越懂得什么是用心做出來的好產品,也越來越挑剔,越來越不容易糊弄。那些質量不過關的作品,已經越來越難贏得市場。“精品化”,正在日益成為這個行業的標準。這給了創作者以信心,也給了創作者以尊嚴。大家都憑本事吃飯,以作品立身,行業的發展也會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續。
中國的影視工業還遠未達到歐美的成熟程度。這時候我們需要感謝這些自己跟自己“死磕”的創作者,這些“不惜力”“用拙力”的創作者,用“拙辦法”“笨辦法”甚至“土辦法”,卻不放棄對品質、對標準的要求,寸勁寸進,把中國影視工業的“基線”一點一點往上拉升。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是這樣,動畫電影《哪吒》是這樣,現在的戰爭電影《八佰》也是這樣。于是中國科幻片、動畫片、戰爭片的“基準之作”樹立起來了;《無證之罪》是這樣,《隱秘的角落》是這樣,最新的《沉默的真相》也是這樣,于是中國懸疑網劇的“基準之作”也樹立起來了。在它們之后,同類型的影視作品就會被觀眾拿來與它們比較,這會激勵同類型作品不斷努力,力爭超越。同時也會激勵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扎扎實實做戲,精益求精打磨,盡快拿出屬于自己類型的“基準之作”。
“不惜力”“用拙力”,其實就是盡了一個影視創作者的“本分”,努力到拼盡全力,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作品留遺憾,不給團隊留遺憾,做一部是一部。這樣行的是正道,吸引到的也是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也會愿意齊心協力把一件事情干成。就像《八佰》的主創團隊所講,在那樣做事的氛圍里,所有的人都愿意泡在片場,竭盡全力,把這個戲一點一點做出來。而在這個作品口碑越來越重要的時代,用心做出來的好作品,一定會被更多人看到,一定會贏得更久遠的生命力。所有的作品最終都是在跟時間戰斗,“不惜力”“用拙力”打磨出來的作品,一定可以在時間的長流中留得更久,走得更遠。